什么是焦虑型依恋?

焦虑型依恋:在亲密关系里,为何总怕“被丢下” 在心理学依恋理论中,焦虑型依恋是成人依恋类型的重要分支,核心特征是对亲密关系的“过度渴求”与“安全感缺失”,总在“确认被爱”与“担心被弃”的矛盾中反复拉扯。 这类人群并非贪心,而是内心藏着一份未被填满的“安全缺口”。其形成多与早年经历相关:比如童年时,照顾者的回应忽冷忽热——有时能及时满足需求,有时却长久忽视,让他们从小就不确定“自己是否值得被稳定爱着”,长大后便习惯通过紧紧抓住亲密关系,来缓解这份不安。 在亲密关系里,他们的表现格外鲜明:对方回复消息慢一点,就会忍不住脑补“他是不是不爱我了”;想频繁联系对方,却又怕被嫌“黏人”;哪怕只是微小的矛盾,也会放大成“关系要破裂”的信号。他们不是想给对方压力,只是“不断确认爱意”,成了他们对抗不安的本能方式。 其实,焦虑型依恋并非“缺陷”,而是一种可调整的心理模式。首先要学会“自我觉察”,当不安涌上时,试着区分“事实”与“想象”——对方没及时回复,可能只是在忙,而非故意疏远;其次,试着把对他人的关注分一点给自己,培养兴趣、建立社交,当自我世界足够丰富,就不会再把安全感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。 理解焦虑型依恋,本质上是理解“每个人都渴望被坚定选择”。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人属于这类依恋,多一点接纳与耐心,这份在关系里的“不安”,终会慢慢转化为“安心”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