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倾听室的技巧是什么?

做倾听师的核心是**“先共情,再理解,不评判”**,关键在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号,让倾诉者感受到“被看见、被接纳”。 一、核心心态:2个底层原则 1. 放下“解决问题”的执念:倾听的首要目标不是给建议,而是承接情绪。避免刚听完就说“你应该XXX”,先让对方把情绪充分释放,比如不说“你别难过了”,而是说“这件事确实会让人觉得委屈”。 2. 保持“中立不评判”:不对倾诉者的经历、选择贴标签(如“你当初不该这么做”),即使不认同,也先接纳其情绪的合理性,比如“我能理解你当时为什么会这么选,换作是我,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纠结”。 二、沟通技巧:3个关键动作 1. 用“共情回应”替代“说教”:通过重复关键词、描述情绪,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听。 ◦ 示例1(重复关键词):倾诉者说“最近加班太多,身体快扛不住了”,回应“你是说最近加班频率很高,身体已经感觉吃不消了对吗?” ◦ 示例2(描述情绪):倾诉者说“朋友背叛我,我特别失望”,回应“被信任的人伤害,这种失望感肯定特别难受”。 2. 用“开放式提问”引导表达:避免用“是/否”的封闭问题,而是用“怎么”“为什么”“后来呢”等提问,鼓励对方多说细节。比如不说“你生气了吗?”,而是说“这件事发生后,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呢?”。 3. 控制“自我表达”的比例:少讲“我当年也这样”的个人经历,避免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。若需分享,需简短且服务于共情,比如“我之前也有过类似被误解的经历,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确实不好受,所以我特别懂你现在的心情”。 三、细节注意:2个重要补充 1. 关注非语言信号(线上/线下通用):线下倾听时保持眼神温和、身体微微前倾;线上语音/视频时,避免频繁打断,用“嗯”“我在听”等语气词回应,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专注。 2. 把握“边界感”:不追问对方不愿提及的隐私(如反复问“你具体赚多少钱”),不承诺超出能力范围的事(如“我帮你解决这个问题”),若发现对方有严重心理危机(如自杀倾向),需及时引导其寻求心理干预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