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开始“顶嘴”时,他实质上是在说:请看看我的成长。

或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家里那个凡事都听话的“小宝贝”,开始有了“大想法”。 父母的一个简单提醒,可能会引起他十次强有力的反驳。这种我们称之为“顶嘴”的行为往往会无意中加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火力。然而,如果我们能暂且放下权威受到挑战的感觉,冷静下来,享受这些“争论”背后的声音,我们可能会发现,在这些看似叛逆的话语背后,隐藏着一个渴望被理解的孩子的声音:爸爸妈妈,我长大了,请看我。2.“争论”是独立意识的种子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,孩子与父母的“争吵”并不是简单的反抗,而是心理成长的一个里程碑。它标志着“自我”观念的觉醒,是孩子学会设定个人界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。 无论是幼童时期固执的“不该做”,还是青春期响亮而清晰的“为什么”,都是他们探索自我和世界的独特方式。 此时,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动荡的,但他们控制情绪、表达思想的方法尚未完善。结果,那种对独立和尊重的渴望变成了“顶嘴”,在我们看来,这种“顶嘴”有点生硬甚至刺耳。3倾听潜台词:了解孩子未说出口的想法 当我们静下心来,就能触及孩子最真实的情感需求: 他真正想说的是:“我的想法值得被听到。” 如果你提醒他,“该做作业了,”他会回答,“我明白,别着急。”这可能不是对学习的抗拒,而是因为像小孩一样不断被告知而产生的疲劳。他的声音是:“我渴望对自己的时间有一种掌控感,请相信我的自我意识。” 他想说的是“我有自己的观点”。当他强调与你观点相冲突的话题时,这往往表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增长。他用行动证明:“我是一个独立思考者,我期待与大家平等、深入地交换意见。” 他的感受可能是:“我的自尊需要得到照顾。”当说出“看看某某多好”之类的比较词时,他激烈的反应往往掩盖了他被拒绝时的心痛。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:“请接受真实的我,无条件地爱我。” 他可能会说:“现在我需要情感支持。”有时候,突然的“冲突”只是他在体外积累的压力和委屈的不恰当的发泄方式。他的尖刻话语可能是在寻求帮助:“我感到很难过。你能先抱抱我,然后跟我讲道理吗?”4从“对抗”到“对话”: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 针对孩子们的“争论”,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个“危机”时刻转化为“关系机会”呢?关键是要从规则的“制定者”转变为增长的“陪伴者”。 1、先处理好心情,再处理事情。 当情绪海啸袭来时,任何理由都是微不足道的。首先,稳住你的锚,深呼吸,明白这不是对你的人身攻击。轻声说:“我们都需要冷静下来。等我们都感觉好点了,我们再一起讨论这件事,好吗?” 2、倾听是为了理解,而不是为了反驳。保持好奇心,发现孩子言语背后的真实世界,就像发现宝藏一样。试着用同理心来回应:“你似乎认为这种安排不公平。你愿意告诉我更多你的想法吗?”当你的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倾听时,他或她的心就会向你敞开。 3、赋予人们选择的权利,培养责任感。将命令句“快点”转换为选择句“你愿意先做数学还是先背课文?”;将片面规定转变为家庭聚会时的共同讨论。当孩子感觉自己在参与时,他就从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载体。 4.表现出尊重并成为孩子的语言资产。我们要让孩子如何表达异议,首先要树立好榜样。如果我们不同意家人的观点,我们可以用“我感觉……”和“我的想法是……”等句子平静地交流。我们的言行一致的尊重是孩子学习沟通的最好榜样。 5.坚守阵线:温和但坚定地定义行为。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,但有条件地规范他的行为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:“我理解你的愤怒,但咒骂和摔门是不可接受的行为。我们可以用言语很好地沟通,一起解决问题。”这告诉孩子情绪可以存在,但界限不能被打破。5结论 孩子的每一次“顶嘴”,都是他向独立人格迈出的一小步。 虽然会带来片刻的不安和不适,但我们恰恰在见证着生命之舟如何扬起风帆,驶向属于自己的海洋。当下一次“辩论”不期而至时,愿我们内心多一些耐心和温柔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