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开始“顶嘴”,我听到了他渴望成长的声音
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家里那个曾经言听计从的“小棉袄”,嘴里开始蹦出一个个“不”字。我一句寻常的关心,换来的可能是她情绪激动的反驳。 那种感觉,像心被针扎了一样,既震惊又失落,还带着一丝被挑战的恼怒。 在我过往的认知里,这就是“顶嘴”,是不听话的表现。 直到有一次,在我们又一次不欢而散的争吵后,我看着女儿紧闭的房门,感到深深的无力。 我开始反思:那个乖巧的孩子,真的变得不可理喻了吗?还是,有什么东西被我忽略了? 当我冷静下来,尝试摘下“家长”的权威面具,去细细品味那些“争辩”时,我才恍然发现,那些看似叛逆的语言背后,藏着一个孩子渴望被看见的灵魂。 她不是在反抗我,她是在试图告诉我:“妈妈,我在长大。” 原来,她的“争辩”,是独立意识在萌芽。 从心理上讲,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,恰恰是心智成长的标志。她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执行指令,而是渴望构建自己的思想边界。 无论是小时候执拗的“不要”,还是现在掷地有声的“为什么”,都是她探索自我、认识世界的方式。 她内心的风浪很大,却还没有学会娴熟地驾驭情绪之舟,所以那些渴望自主、期盼尊重的需求,便化作了我们听来有些刺耳的话语。 我学着去听,她话语之外的“弦外之音”。 当我说“快去写作业”,她回“别催了,我知道”! 我听到的不是懒惰,而是一句疲惫的宣言:“请相信我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,我渴望拥有掌控感。” · 当她坚持与我看法相左时, 我看到的不再是抬杠,而是一个小小的思考者在宣告:“我正在形成自己的见解,我期待和您进行平等的交流。” · 当我无意中拿她与别家孩子比较,她激烈的反应, 保护的是一颗因被否定而受伤的自尊心。她在说:“请接纳这个不完美但真实的我。” · 有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“顶撞”, 可能只是她在学校积攒的压力和委屈,找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出口。那些带刺的话,翻译过来或许是:“妈妈,我心里好难受,您能先抱抱我吗?” 看清了这些,我慢慢从与她的“对立”,走向了温暖的“对话”。 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,而是努力成为她成长路上的同行者。 1. 先接住情绪,再处理事情。 当情绪风暴来临,道理是苍白的。我会先稳住自己,告诉自己:“这不是针对我。”然后对她说:“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,等感觉好点再聊,好吗?” 2. 倾听,是为了理解,而非反驳。 我带着真正的好奇心去问她:“你似乎觉得妈妈很不理解你,能多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吗? ”当她发现我真的在听,心门才慢慢向我敞开。 3. 赋予选择权,代替下达命令。 我把“快去”换成“你希望先做数学,还是先背课文?”把家里的规矩,变成我们一起商议的决定。当她有了参与感,才从被动的执行者,变成了主动的承担者。 4. 我做给她看,什么是尊重的沟通。 我希望她如何表达异议,我自己就先那么做。和家人有不同意见时,我会用“我感觉…”、“我的想法是…”来平和沟通。身教永远重于言传。 5. 接纳所有情绪,但要规范不当行为。 我会告诉她:“妈妈理解你的愤怒,但骂人和摔东西是不对的。我们可以用语言好好说,一起解决问题。”这让她明白:情绪可以有,但底线不能破。 如今,我渐渐明白,孩子的每一次“顶嘴”,都是她迈向独立人格的一小步。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忙乱与不适,但也让我有幸见证一艘生命之舟,如何开始鼓起自己的风帆。 下一次当“辩论”不期而至,愿我的内心能多一份耐心与温柔。因为我知道,在那成长的风暴背后,是一个正在努力长大的,我亲爱的孩子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