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码青春期——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(二):读懂孩子的内心

其次,父母需要培养共情能力,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。 青春期的沟通矛盾大多发生在亲子之间无法很好地互相理解,更多是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一味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,就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,继而关闭起自己的心门,拒绝沟通。那一声声“砰”“砰”的重重摔门之声,就是此状态最真实的写照。 这都是由于父母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。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,父母是否“懂”自己就代表着父母是否“爱”自己。无论父母如何表示自己有多爱孩子,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,全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,但是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愿意放下身段去耐心倾听和理解,还是会不信任父母对自己的爱。在孩子眼中,父母只是一味想把自己改造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,并不接纳真实的自己,父母只是爱着他们理想中的孩子,而不是眼前活生生的那个自己。当孩子不被父母看见和接纳,便得不到父母爱的能量的浇灌和滋养,孩子的生命力就会愈发脆弱,无力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 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:理解不等于顺从,接纳也不等于认同。接纳孩子,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我爱你没有条件;但我不接受的是你表现出的行为。行为有对错,人没有对错。我们父母很多时候都是把人与事混为一谈,导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全盘否定和拒绝。 父母培养共情能力,就要求父母放下自己“过来人”的经验和主观成见,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感、孩子的想法。父母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,而不是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。理解是要先“看见”和接纳真实的孩子,而不是自己主观臆测和投射出来的。 要做到这点,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“爱”和“慈悲”。我们很多父母的沟通之所以无效,是因为患上了“情感冷漠综合征”,太过于关注功利性的行为结果,比如考试成绩,比如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父母的期望,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;总是想操控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,而不是爱孩子如他所是。这种关系其实是一种权力斗争,而不是爱的关系,父母在乎的只是在关系中的主导权和掌控权,并不考虑是否真的对孩子生命有益。沟通,不是靠强权去征服,而是“心”对“心”的影响和感应。让亲子沟通中的“情”多一点,“权”少一点。 父母培养共情能力,要学会理解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和需求。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由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生命需求所推动。家长们往往习惯抓着孩子的问题行为去指责、去纠正,很少真正关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?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大基本需求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爱与归属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青春期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无外乎有这几类:寻求关注、争夺权力、报复、低自我价值感、表现优越感、寻求同辈接纳,这些心理动因基本都受被爱、被尊重、被认可、被接纳的内在需求所推动。一旦这些内在需求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满足,孩子就会通过实施所谓的“问题行为”来试图满足这些需求。 以手机成瘾为例。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历劝说教育、恩威并施、强制戒手机、暴力管控这些阶段,但基本都无效而终,孩子不是变得更加逆反,就是陷入了深深的抑郁,甚至彻底摆烂。沉迷手机只是一个行为表象,背后是跟“逃避现实、寻求快乐、缺乏成就感、寻找情感寄托”这四大心理动机相关联的,产生这些心理动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孩子“被爱、被尊重、被认可、被接纳”的基本生命需求得不到满足。一旦精神需求出现了空洞,孩子势必会通过一些成瘾行为来试图填补这个空洞。“瘾”这个字是“疒+隐”,即是通过病态的行为来满足隐藏的内在需求。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强制戒手机,而没有实质性地改善亲子关系、用爱和理解去真正滋养孩子的内心世界,孩子要么就还是会通过其它问题行为来试图喂饱内心的饥渴,要么就彻底摆烂,放弃希望、放弃人生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: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动力源泉就是父母爱的滋养。父母培养共情能力,也是在修炼自己爱的能力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