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近,一部大热的电视剧让‘逃避可耻但有用’这句话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用它来自嘲——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,想刷会儿手机;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,想暂时‘消失’。随之而来的,往往是深深的愧疚感和自我批判:‘我怎么这么没用?’‘为什么就不能面对现实? 今天,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,为‘逃避’稍微正名。在某种意义上,逃避并非懦弱,而是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一种紧急自我保护程序,它在绝大多数时候的初衷,是为了让我们‘活下去’,并且‘好受一点 逃避问题,问题不会消失:逃避一场重要的考试,焦虑并不会消失,只会累积成挂科的后果和更深的自我怀疑。 · 逃避关系,孤独感会加深:因为害怕受伤而拒绝建立亲密关系,虽然避免了冲突的可能,也同时隔绝了爱与支持的滋养。 · 逃避自我,会迷失方向:用过度工作、沉迷网络等方式逃避面对内心的空虚和迷茫,最终会发现,外面的喧嚣散去,内心的空洞依然存在。 此时,‘逃避’就从一件保护我们的‘雨衣’,变成了将我们困在原地的‘透明牢笼’。它之所以让人觉得‘可耻’,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知道,我们牺牲了长远的发展,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安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