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三点的写字楼,空气里总飘着股蔫蔫的倦意。焦躁与困意像两只无形的手,悄悄磨蚀着你强撑的微笑、镇静与斗志,就连地心引力都仿佛被按下了放大键,不由分说地拽着身体与情绪往下沉。 心底的小声音早已巴巴哀求:“让我倒下去,歪一会儿就好。”可抬眼望去,同事们或伏案疾书、或穿梭忙碌,上司办公室那扇虚掩的门,像双随时会睁开的眼睛。你不敢、不好意思,更没地方能让你“放纵”片刻。 但没关系,你完全能来一场人不知鬼不觉的“出逃”——不必挪动身体,只需让心灵越过沉重的肉身,在不动声色间开启一场毫无羁绊的精神漫游。这便是冥想,一种被包装得更精致的“白日梦”。 心理学上,白日梦被定义为“非睡眠状态下的自主迷幻与妄想”。但并非所有白日梦都该被否定:失控的空想可能是精神负担,而带着积极放松目的的“走神”,却是治愈疲惫的良药。它能帮你隔绝外界的纷扰,增强对抗压力的底气,甚至在思绪游荡时,撞出顿悟的火花。哈佛大学医学家赫伯特·本林就曾说:“过度紧张会削弱免疫系统,而沉思冥想带来的彻底松弛,是缓解紧张、防治疾病的有效方式。” 不妨试试这样“做白日梦”: 1. 先轻轻按摩头部与面部,重点放松眼周和太阳穴,让紧绷的神经先软下来; 2. 放一首节奏舒缓的轻音乐,用耳塞隔绝外界的杂音,然后轻轻闭上眼睛; 3. 不再刻意控制思绪,任凭大脑缓慢游移——就像仰躺在无人的海上,感受微风拂过脸颊,望着眼前一片纯粹的蓝;也可以让想象带你去任何地方,是洒满阳光的沙滩,还是飘着白云的青青草场; 4. 若想更专注,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,或是意念集中在两眉之间、上腹丹田的位置。过程中若有杂念冒出来,别刻意驱赶,不妨把它们想象成一团云,看着它们慢慢飘远、散去。 这场“白日梦”,本质是放松与专注的修行。它能帮你潜入潜意识,悄悄“输入”正面能量:既能让身心彻底充电,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生化物质守护健康;也能让习惯了语言思维的左脑歇一歇,让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充分活跃,帮你驱散单侧大脑过度使用的疲惫。 下次午后再被倦意裹挟时,就偷偷开启这场“精神出逃”吧——不用请假,无需远行,只需几分钟,就能让自己重新焕发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