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耗通常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内部冲突、对立和能量消耗,其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,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: 个体性格与心理因素 • 性格敏感多疑:性格敏感、多疑的人,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反应,过度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,一遇到反对和质疑就容易开始退缩。例如,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都可能让他们反复琢磨,认为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,从而引发内心的挣扎和消耗。 • 完美主义倾向:用过高标准要求自己,一旦未达预期便自我批判,削弱行动力。对自身言行过度关注,要求“零失误”,过度在意他人评价,放大负面反馈。比如在工作中,交付的项目即使已经很出色,但因为存在一些小瑕疵,就会陷入自我否定,觉得自己不够完美。 • 低自我价值感:自信不足的人倾向于否定自身能力,遇事容易陷入“我不行”“做不好”的负面预设,把精力消耗在担忧而非行动上。例如面对一项新的工作任务,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无法胜任,在内心不断纠结和自我怀疑。 • 情绪压抑:长期忽略负面情绪(如愤怒、悲伤),或过度依赖理性压制感受,会导致情绪积压。这种“隐性压力”会通过身体疲惫、注意力分散等方式表现出来,形成恶性循环。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,总是选择默默忍受,不懂得释放情绪,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内耗。 认知模式偏差 • 灾难化思维:过度放大问题可能的负面影响,过度担忧未来,反复设想失败场景,引发恐慌或无力感。例如,只是一次小小的工作失误,就会觉得自己会因此失去工作,未来一片黑暗。 • 反刍性思考:反复回忆过去的失败或尴尬场景,或过度规划未来细节,导致思维陷入循环。比如,会一直纠结过去某一次社交场合中自己表现不佳的情况,不断回想当时的场景和自己说过的话;或者在计划一件事情时,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,导致自己陷入焦虑和犹豫中。 • 非黑即白的判断:认为事物只有“成功/失败”“对/错”两种结果,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视角,易因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产生挫败感。例如,在看待一次考试成绩时,只认为考高分就是成功,考低分就是失败,而忽略了考试过程中自己的努力和收获。 外部环境因素 • 压力过大:现代生活节奏快,工作和学习压力大,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。例如,职场竞争激烈,为了不被淘汰,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,长期的压力会导致情绪内耗。同时,工作稳定性下降、经济波动等外部因素,使人对未来的掌控感减弱,触发“灾难化想象”,反复担忧最坏结果。 • 信息过载:社交媒体、碎片化信息使人频繁对比他人生活或接收负面资讯,导致焦虑和自我怀疑。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展示的“完美生活”,就会不自觉地与自己进行比较,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从而产生焦虑和自我否定。 • 目标模糊或冲突:缺乏明确的个人目标,或同时追逐多个矛盾目标,容易陷入方向混乱的消耗状态。例如,既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,又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,当两者无法平衡时,就会陷入反复纠结和内耗中。 • 人际关系复杂:处于人际关系复杂的场景中,如职场中的勾心斗角、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等,会加剧内心的不安全感,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。例如,在一个充满明争暗斗的工作环境中,需要时刻提防他人,担心自己被算计,这会让人感到身心俱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