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案例呈现 来访者小琳(化名)反馈,近1个月因“担心男友不重视自己”频繁陷入情绪内耗:男友加班未及时回复消息,她会反复翻看聊天记录,纠结“自己上次吵架是不是没让步”“他最近回复变慢是不是不爱了”,整夜失眠;和男友见面时又刻意压抑情绪,导致两人沟通越来越僵硬,她既痛苦又不知如何打破僵局。 二、情感与心理机制拆解 1. 情绪层面:小琳的核心情绪是“焦虑”,根源是对“情感稳定性”的过度渴求,将“男友的即时回应”等同于“被爱”,一旦需求未被满足,就触发“被抛弃”的恐惧,进而引发情绪失控。 2. 认知层面:存在“绝对化思维”偏差,即“他必须及时回消息,否则就是不重视我”,忽略了男友加班等客观现实,用单一行为否定整体情感,陷入“自我怀疑-情绪压抑-关系紧张”的恶性循环。 三、分层干预教学方案 1. 情绪识别:给情绪“贴标签” - 引导小琳用“情绪词汇表”(如“焦虑”“委屈”“恐惧”)精准描述感受,而非笼统说“我不舒服”。例如记录:“男友2小时未回消息时,我感到‘焦虑’(担心被忽视),还有‘委屈’(觉得自己的需求没被看见)”。 -目的:帮助她从“被情绪控制”转变为“看见情绪”,减少情绪的模糊感带来的失控感。 2. 认知调整:打破“绝对化思维” 采用“证据法”提问:“过去男友有没有在你需要时及时出现?”“他加班未回消息,除了‘不重视’,还有没有其他可能?”引导小琳列出“支持”和“反对”“他不重视我”的证据,发现客观事实与主观猜测的差距。 替换思维公式:将“他不做A,就是不爱我”替换为“他做了B(如之前记得我的生日),说明他在意我;这次没做A(未及时回消息),可能是因为C(加班),我可以和他确认”。 ### 3. 行动落地:用沟通代替内耗 - 教小琳“非指责式表达”模板:“当你______(客观行为,如‘加班到深夜没回消息’)时,我______(自身感受,如‘有点担心’),因为我______(需求,如‘很在意我们之间的联系’),下次能不能______(具体请求,如‘忙完后告诉我一声’)?” 实践反馈:小琳尝试后反馈,男友解释了加班的忙碌,还主动提出“忙时会发一条短消息报 “情感是双向互动的结果”——无需通过自我压抑或反复猜测证明被爱,真诚沟通+适度包容,才是维持情感健康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