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厌学休学怎么办?

厌学实则是一种心理创伤,有着多方面的表现:习得性无助时,大脑会提前预判失败,进而使人主动放弃任何尝试,呈现出“躺平”、拒绝努力的状态;过度应激反应会导致一学习就出现心悸、头痛、恶心等真实的躯体化症状,是生理上的本能逃避;认知功能损害会造成注意力涣散、记忆力下降、脑子“转不动”,形成生理性的学习能力瘫痪;条件性恐惧反射让学习本身成了触发恐惧和痛苦的信号,需要去回避;自我价值感剥离会引发巨大的羞愧感和自我憎恶,逃避学习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体验这种“价值毁灭”的痛苦。 应对厌学,有多种方法。首先是停止诊断,开始倾听。不能像“你别给我找借口,就是手机玩多了”“别人都能坚持,怎么就你不行”这样评判说教,要进行情绪命名,比如问“我看到你最近好像很累/很烦躁,是吗?”,通过探索性提问“学校里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有压力的事吗?”、共情式倾听“如果是我面对这些,我也会觉得很难受。谢谢你愿意告诉我。”或者无声的支持,如一个安静的拥抱等方式来沟通。 其次要剥离价值与成绩。不能把爱、奖励和成绩挂钩,像“你考成这样,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?”“下次要考到XX分,我就给你买……”这类话都不合适。要直接明确地表达“宝贝,你要记住,我爱你,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而不是因为你考了多少分。你的价值远远不止一张成绩单。”,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比如“你虽然数学遇到困难,但你帮朋友解决问题时真的很热心/你画的画很有创意,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。”,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,将其“存在价值”与“表现价值”直接分离,重建他作为一个“人”的底层自信。 再者要创造相当安全的环境。不能让休息变成另一种压力和任务,比如“今天休息可以,明天要加倍学回来!”“允许你请假在家,但要把这些卷子做了。”等都是错误示范。要主动允许暂停,“我们最近都太累了,要不要这个周末完全不碰课本,一起去爬山/看你喜欢的电影?”,和孩子共同规划,“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,你希望这几天怎么安排?我们一起计划一下。”,提供“心理石膏”,“这段时间什么都不用想,就像给大脑放个假。天塌不下来,有爸爸妈妈在。”,给予孩子心理安全感,让过度警觉的神经系统“停机重启”。 最后要寻求帮助。不能将看心理医生污名化,像“我看你就是心理有病,得去看医生!”“我跟爸爸没办法了,只能送你去心理咨询了。”这类话会增加孩子的羞耻感。要正常化求助行为,“最近我们好像都遇到了一些困难,靠自己有点走不出去。就像感冒了要看医生一样,心理感冒了也可以找的心理老师聊一聊,他们会更有办法帮助我们。”,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