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回避型依恋?

回避型依恋:不是不爱,是“不敢好好爱” 提到回避型依恋,很多人会先贴上“冷漠”“自私”“不爱了”的标签——恋爱里不主动分享心事,对方靠近就想躲,哪怕被误会也不愿解释。可事实上,回避型依恋从不是“情感淡漠”,而是一种藏在“推开”背后的心理保护,本质是“太怕受伤,所以先把心裹起来”。 从心理学根源来看,回避型依恋的形成,大多与童年经历相关。这类人小时候往往有过“需求不被及时回应”的经历:比如难过时想找父母安慰,却只得到“别矫情”的回应;遇到困难想求助,换来的是“自己的事自己做”。久而久之,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了“依赖别人没用,只有自己扛才安全”的认知,这份认知也悄悄延续到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。 所以在恋爱中,回避型依恋的“回避”,从来都不是针对某个人,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。他们会有几个典型的心理表现: 一是“情绪藏深海”,哪怕心里翻江倒海,表面也装作云淡风轻,不是不想说,而是怕“说出来也没用”,甚至怕自己的脆弱会给对方添麻烦; 二是“亲密即失控”,当关系走到“天天见面”“规划未来”的阶段,他们会突然感到窒息,不是反感这段关系,而是“太近的距离”让他们觉得失去了自我掌控感,只能用“疏远”来找回安全感;三是“拒绝过度绑定”,不喜欢对方说“我离不开你”,也很少说“我需要你”,不是不爱,而是“依赖”这两个字,对他们而言意味着“风险”,仿佛一旦依赖,就会重蹈小时候“被忽视”的覆辙。 很多人会觉得,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很累,其实他们比谁都渴望被理解。他们的“保护壳”看似坚硬,实则只是怕再次受伤。理解回避型依恋,从来不是逼他们“打开心门”,而是先让他们知道:你不用一直自己扛,在这里,你的脆弱也值得被看见,你的依赖也不会被辜负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