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的本质就是极致的重复

学习的本质就是极致的重复 原创 稻香拉花 稻香拉花 2025年09月15日 08:49 广东 4人 别迷信“天赋”:普通人翻盘的密码,藏在“极致重复”里。 常有人抱怨:“我没天赋,再努力也赶不上别人。”可真的是这样吗? 见过太多人后我发现,比起“天赋”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,“极致重复”才是普通人破局的关键——那些看似走得慢的人,不过是把别人嫌枯燥的“重复”,坚持成了习惯。 有些人总以为“学会”是靠突然的灵光一闪,却忽略了:所有看似“顿悟”的瞬间,背后都是无数次重复在打底。 以前我教过两个学生,正好能说明“天赋”和“重复”的差距。学生小A天生对英语敏感,记单词快、语感也好,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又快又准,连我都觉得他是“学英语的好苗子”。可小A有个问题:嫌重复枯燥。背过的单词懒得再复习,学过的语法也不愿多练,总觉得“会了就行”。 另一个学生小B则完全相反,他英语基础差,记单词要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,发音也常出错,起初每次默写都排在班级末尾。但小B的父母没有焦虑,反而鼓励他:“不用和别人比速度,每天坚持做一点就好。”从那以后,小B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,拿着课本读英语课文——不是只读一遍,而是同一篇文章连读20分钟,直到能流畅背诵;遇到难记的单词,他会写在便利贴上,贴在书桌前,早晚各看5遍,半年后的期末考,结果出人意料:小B的英语成绩不仅超过了班里大多数人,还比有“天赋”的小A高出15分。 说到“重复”的力量,马云早年创业的经历也很有说服力。他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,曾多次尝试不同领域:从翻译社到中国黄页,每一次都不是一帆风顺,甚至遭遇过多次失败。但他始终在“试错—调整—再试错”的循环里重复深耕;哪怕遇到客户拒绝、市场质疑,也没停下脚步,而是把每一次碰壁都当成“调整方向的参考”,在重复的实践里摸清市场需求。后来创办阿里巴巴,他依然延续这种“重复打磨”的思路:从最初的B2B模式,到后来拓展淘宝、支付宝,每一个业务的落地,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方案修改、用户测试,在重复的优化里找到最适合市场的路径。 。 有人问他成功的关键,他曾说:“创业没有捷径,就是把正确的事重复做,把该踩的坑都踩过,自然就找到了方向。” 就连那些站在顶端的运动员,靠的也是这种“极致重复”。乒乓球“全满贯”选手马龙,技术早已炉火纯青,但训练时依然会反复打磨基础动作: 一个正手攻球,他能对着球台练上上千次,从站位、挥拍角度到击球时机,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。他曾在采访里说:“很多人觉得基础动作简单,可越简单的动作,越需要重复练——只有把基础练到‘肌肉记忆’,比赛时才能下意识做出最准确的反应。” 其实我自己,也有一段靠“重复”突破困境的经历。以前准备公开课时,我总依赖信息科的老师做PPT,可每次拿到成品,都觉得和我预期有点不一样,评课老师说:“你的教案很好,但PPT没把教案的亮点传达到位。”那之后我才明白,再好的想法,也需要自己亲手落地才能精准呈现。 从那以后,我开始自己学做PPT。每天上完课,就抽出1小时泡在电脑里:先把每个菜单栏的功能键逐个点开试,从“版式设计”到“动画效果”,不管常用不常用,都亲手操作一遍,直到闭着眼睛都能摸到对应的位置。之后的公开课,我的PPT都是我自己独立完成,那种默契和心中有数的感觉很丝滑,使我教学内容的呈现总是很到位。同事看到我制作的PPT,都纷纷过来请教,这就是重复的功劳。 反观我们身边那些“总学不会”的人,不是真的没天赋,而是没熬过“重复的枯燥期”。他们总在追求新鲜感,学东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遇到需要反复练习的环节就想逃避:背单词嫌烦,练技能怕累,做PPT嫌麻烦,最后只能在“我没天赋”的自我安慰里原地踏步。 学习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慢、觉得无聊,但请相信:每一次重复都是在为“质变”蓄力。当你把枯燥的重复熬成习惯,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,就会发现:原来所谓的“天赋”,不过是“重复”的另一个名字;原来普通人翻盘的密码,从来都藏在“日复一日的坚持”里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