曝光效应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: 每天通勤路过的面包店,即便橱窗里摆着新品,还是会习惯性拿起常买的那款牛角包; 原本觉得普通的一首歌,因为在商场、车载电台反复听到,某天突然发现自己会不自觉跟着哼。 甚至职场中,和那位每天在茶水间偶遇、只点头问好的同事,比起从未接触过的跨部门同事,会莫名觉得更 “亲切”—— 这些看似随机的偏好,其实都受 “曝光效应” 的支配。 作为社会心理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规律之一,曝光效应由心理学家罗伯特・扎荣茨于 1968 年通过实验证实。 他让参与者反复接触不同频率的无意义音节、人脸照片和汉字,结果发现: 当某一刺激(事物或人)以 “中性或正面” 为前提,且未伴随负面体验时,参与者对其的好感度会随曝光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升。 简单来说,“熟悉感” 本身就会触发大脑的安全感机制,让我们对重复接触的事物产生天然的偏爱。 这一效应并非抽象理论,而是渗透在生活的多个维度,学会运用能帮我们更从容地处理关系、做出选择: 1. 社交:用 “温和曝光” 拉近距离,比刻意讨好更有效 2. 消费:看懂 “曝光陷阱”,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3. 自我成长:用 “持续曝光” 让能力被看见,机会自然来 其实我们从未脱离曝光效应的影响,它既会让我们偏爱熟悉的事物,也能成为我们优化生活的工具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