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:主动“暂停”思维惯性 当发现自己反复纠结某件事时,立刻用具体行动打断思绪,不要一直陷入循环,比如起身倒杯水、下楼散步,或做一组简单的伸展运动。身体的移动能带动思维从“死胡同”中抽离,先转移一下注意力,避免情绪在单一问题上持续发酵。 第二步:切换视角看问题 试着用“第三方视角”梳理事情——假设是朋友遇到这件事,遇到问题换个方式方法,换一个角色,你会如何建议?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些事情,通常我们给他人建议时更客观,能看到更多解决方案。也可以把问题写在纸上,列出“这件事最坏的结果”和“能尝试的3种应对方式”,用文字打破思维的局限。 第三步:设定纠结时限 给一件事划定专门的“思考时间”,比如告诉自己“只纠结到今晚8点”,时间一到就停止琢磨,哪怕没得出完美答案,也先推进其他事。如果想不出来,也不能一直纠结不放,多数时候,过度纠结源于“想追求绝对正确”,而接受“不完美的解决方案”,反而能减少内耗,让问题自然推进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接受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