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“多动”需要注意什么?

孩子表现出“多动”倾向时,核心注意事项是先排除干扰因素、避免贴标签,再通过科学观察和干预,保护孩子的身心发展,具体需注意以下4点: 1. 先区分“多动表现”与“多动症(ADHD)”,不轻易贴标签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,尤其是3-6岁幼儿,注意力持续时间短、爱跑跳是正常年龄特点,不能等同于“多动症”。需先观察: - 多动是否“分场景”:比如在户外活泼但能安静听绘本、玩拼图,可能是正常活力;若在教室、图书馆也无法安静,且持续扰乱秩序,需进一步关注。 - 是否能“主动控制”:正常孩子在被提醒后(如“现在要安静吃饭”),能短暂收敛行为;若完全无法听从指令、控制冲动,则需警惕。 避免说“你怎么这么多动”“你是不是有多动症”,这类标签会打击孩子自信,甚至让他们产生“我就是这样的坏孩子”的自我否定。 2. 先排查“非疾病因素”,调整生活与环境 很多时候,孩子的多动可能是外界因素引发,而非生理问题,可先从以下方面调整: - 作息与饮食:睡眠不足(如幼儿每天低于10小时)、摄入过多高糖/含添加剂的食物(如零食、碳酸饮料),可能导致孩子精力过剩、注意力不集中,需规律作息、清淡饮食。 - 环境与陪伴:家庭环境嘈杂(如家人频繁吵架、电视/手机声音大)、家长陪伴时频繁打断孩子(如孩子玩玩具时总打扰),会让孩子难以专注,需营造安静的活动空间,陪伴时尽量“不打扰、多观察”。 - 情绪与需求:孩子感到无聊、孤独(如长时间没人陪玩)或焦虑(如换学校、父母离异),可能通过多动来释放情绪,需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,比如每天预留15-30分钟“专属陪伴时间”,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。 3. 若需评估,选择正规渠道,不盲目试“偏方” 若调整生活方式后,孩子的多动仍持续影响学习、社交(如上课频繁被老师批评、和同伴玩时总发生冲突),需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、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,由医生通过评估(如行为量表、发育筛查)判断是否为ADHD。 切勿轻信“偏方”(如所谓的“安神药”“特训营”),不当干预可能延误病情,甚至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。 4. 日常引导多“正向鼓励”,少“批评压制” 无论孩子的多动是否为疾病,日常引导都需避免“强硬制止”(如“不许跑!坐下!”),多用正向方式: - 给孩子“释放精力的出口”:比如每天安排1小时户外活动(跑步、跳绳、打球),让孩子通过运动消耗多余精力,减少室内多动行为。 - 用“具体指令”替代“笼统要求”:比如不说“你要安静”,而是说“我们现在一起看10分钟绘本,看完后可以去玩玩具”,让孩子明确知道“该做什么”。 - 及时肯定“好行为”:当孩子主动安静下来(如坐好吃饭、专注搭积木),立刻表扬具体行为(“你刚才安静坐了5分钟吃饭,做得真好!”),强化他们的正向行为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