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人掏心掏肺,实则是道德绑架

社会学家乔治·霍斯曼说过:人们付出某种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,或者逃避某种惩罚,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。个体在社会交往中,如果给予别人的多,他就会从双方的交往中多得到回报,以达到平衡。如果他付出了很多,但得到的却很少,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,就会终止这种社会交往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,总是付出的少,得到的多,他就会希望这种社会交往保持,但同时也会产生内疚感。只有个体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益达到平衡时,或者自己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,自己的报偿与代价比相对于对方的报偿与代价比是同等的时候,个体才会产生满意感,并希望双方的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下去。 在生活当中真是这样,无论是谈恋爱、还是交朋友,再进一步还可延伸到家庭关系。只要一方拼命付出、不计回报,这种关系都长久不了。因为时间久了,付出的一方终会厌倦,而获得的一方也会滋生逃离的想法,毕竟谁都不愿意戴上“白吃白喝”的帽子。 比如那种很溺爱孩子的家庭,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这些孩子中大多在后来走上自毁的道路,外向的走上叛逆的不归路,内向的整抑郁了,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嘛,也就不用背负那沉重的内疚感了。还有一小撮幸运地找到了出口,比如擅长父母重视的学习,这波孩子看似已经走上了正轨,可一旦出了校门麻烦就来了,随便一个跟头就能让他们敏感的神经崩溃、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开满,比如都是别人的错啊、跟亲近的人发火啊、找个壳儿钻进去再也不出来了等等。 又比如在恋爱过程中,不顾一切付出的人,不同样是将对方送上了道德审判席吗?所以结局大概率是崩。 我们掏心掏肺的同时,内心深处又在期待什么呢?所以,别总是自己一味地付出,也给对方一个表现的机会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