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像效应:你说的“别人”,其实是自己的镜子

镜像效应指人们在描述他人行为或评价他人时,往往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想法、情绪或未满足的需求“投射”到对方身上,就像通过镜子看自己一样。简单来说,你对别人的不满,很可能是对自己某方面的不接纳;你羡慕别人的特质,往往是自己渴望拥有却未实现的部分。 最近实战案例 28岁的教师阿凯,第一次咨询时反复吐槽“班里的学生太懒了,布置的作业总有人应付,说多少遍都不改”。他列举了很多细节:“有的学生抄作业还抄错名字”“提醒过三次的知识点,考试还是错”“跟家长沟通,家长还觉得是我要求太高”,语气里满是烦躁和失望。 我没有跟着他指责学生,而是问:“当你看到学生‘应付作业’时,除了生气,还有没有其他感觉?”阿凯愣了一下,说:“还有点失望吧,觉得自己的付出没被重视。”我接着问:“这种‘付出没被重视’的感觉,你之前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?” 这句话让阿凯沉默了很久,他后来回忆起:半年前,他向学校申请“创新教学项目”,准备了3个月的方案,提交后却被领导以“太麻烦,先按老方法来”为由驳回,当时他没反驳,但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,觉得自己的想法没被认可。“现在想想,我吐槽学生‘应付’,其实是怕自己像当初的方案一样,被‘应付’对待。”阿凯说。 随着咨询深入,我们发现阿凯对学生的“严格要求”,其实是对自己的“过度苛求”:他每天熬夜批改作业,即使生病也不敢请假,怕学生成绩下滑;领导没认可他的方案,他没怪领导,反而觉得“是自己做得不够好”。他把对自己的不满——“害怕不被认可”“担心努力白费”,投射到了“应付作业的学生”身上,用指责学生的方式,回避了自己“不被重视”的委屈。 第4次咨询时,阿凯说:“上周我看到学生抄作业,没像以前那样发火,而是问他‘是不是觉得作业太难了’,他说‘最近家里有事,没来得及写’。我突然发现,我之前总觉得学生‘故意偷懒’,其实是我自己怕‘被当成偷懒的人’——我上学时就因为一次没写作业,被老师当众批评,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应付任何事。” 镜像效应让阿凯看清:他对学生的评价,不过是自己成长经历的“镜像”。当他接纳了“自己也曾有过‘想应付’的时刻”,以及“不是所有付出都能立刻被认可”的现实后,对学生的态度柔和了很多,课堂氛围也渐渐轻松起来——他不再用“指责别人”的方式回避自己的情绪,而是学会了通过“理解别人”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