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就是,用“看见”滋养孩子的能量

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 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学校趣事,家长却低头看手机,随口敷衍; 孩子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,却被一句“你懂什么”直接打断;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,忐忑不安地拿出试卷,换来一顿批评指责…… 也许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: 每一次的不回应、否定和忽视,都在悄悄关闭孩子向世界打开的心门。 当孩子的情感长期得不到“看见”,他们就会逐渐收起真实的自己,活成一座孤岛。 这种状态,并非孩子天生如此,而是他们在无数次“不被看见”后形成的自我保护。 一 “看见”,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 “看见”,远不止是用眼睛去看。 它意味着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、理解他们的感受、回应他们的需求。 有这样一个观点:爱的本质,就是被“看见”。 当一个人能感知到对方的接纳与善意,才愿意打开自己的世界,允许外界信息的流入。 相反,若孩子总觉得外界充满敌意,他就会关闭自己,不听、不说、不表达。 这不是固执或叛逆,而是他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畏惧和防御。 二 为什么孩子需要被“看见”? 建立安全感:被充分看见的孩子,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、友好的。他们愿意探索、尝试和表达,能量得以自然流动。 提升自我价值:当孩子的情感被接纳、想法被尊重,他们会认识到“我值得被爱”“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”。 促进情绪健康:能够被理解的孩子,往往情绪更稳定,心理韧性更强。他们不会压抑自己,也不会过度防御。 激发成长动力:在良好的关系中,孩子能感受到——“我这样做是可以的”“我那样表达是被接受的”。这种允许,就是能量成长的土壤。 三 如何真正“看见”孩子? 1.放下评判,倾听真实声音 当孩子说话时,放下手机,停下手中的事,看着他的眼睛,认真听他说话。 不要急于批评、指正或打断。你听的不仅是话语,更是背后的情绪和需求。 2.接纳情绪,代替否定感受 当孩子哭闹、发脾气时,不要说“这有什么好哭的”。而是说:“我知道你很难过,是因为……对吗?” 情绪没有对错,接纳孩子的情绪,就是接纳他本身。 3.给予积极回应,代替冷漠或指责 孩子向你展示他的画、他的成绩、他搭的积木,期待的是你的回应。 一句“你真用心”“你这里做得特别有趣”,胜过无数物质奖励。 4.用“我”的句式,代替“你”的指责 把“你怎么又做错了”换成“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”; 把“你总是这么不听话”换成“我需要你的帮助”。 语言方式的转变,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合作,而非对立。 5.创造深度陪伴时刻 每天留出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,完全属于孩子。读一本书、聊一会天、甚至一起发呆。关系的深度,在于质而不在于量。 四 “看见”≠溺爱,而是有边界的尊重 真正的“看见”,不是一味纵容和满足。而是在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,依然坚持必要的界限和规则。 比如: “我知道你还想玩(看见需求),但现在已经九点,我们要遵守作息时间(坚定边界)。” “你很难过是因为我不能买这个玩具(共情情绪),但家里已经有类似的,我们这次不买(理性拒绝)。” 有边界,才更有安全感;有尊重,才能形成健康自我。 五 最终,我们都要走向“被自己看见” 教育的长远目标,是让孩子逐渐学会“看见自己”: 接纳自己的情绪,尊重自己的需求,坚定自己的价值。 而这一切的源头,来自于他们最初如何被父母“看见”。 当你用真心看见孩子,你就在他心里种下了光。 这束光,将照亮他未来的路,使他即便独自前行,也能内心充盈、能量饱满。 愿每一个孩子,都能被真正“看见”;愿每一位父母,都能学会用爱“回应”。 往期精彩内容:教育就是,把“催促”换成“流程”教育就是,先治愈情绪再谈学习高效学习就是,复盘复盘再复盘高效学习就是,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总结做练习高效学习就是,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育儿先育己,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