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越缺爱,越会把爱推开?

在感情的漩涡中,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矛盾现象:有些人明明渴望被爱,却在爱情降临时不由自主地推开它。这种看似自我毁灭的行为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?今天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视角,解读这种“推开爱”的心理成因。 早期客体关系的创伤印记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,我们的情感模式形成于早期童年与主要照顾者(通常是父母)的互动中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情感忽视、反复无常的照顾或情感虐待,这种创伤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印记。 当这些早期需求得不到满足,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防御:“如果我不需要爱,我就不会感到失望”。这种防御机制随着成长被带入成年关系,形成“渴望爱却又拒绝爱”的矛盾行为。 自我实现的预言:恐惧被弃于是先推开 缺爱者往往在潜意识中坚信:“我终究会被抛弃”。为了控制这种痛苦,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制造冲突、保持距离甚至直接结束关系。 为什么?因为主动推开比被动受伤更容易承受。精神分析称之为“重复性强迫”——人们倾向于重复早期创伤经历,以期这次能掌控结果。通过主动制造被拒绝的情境,缺爱者实际上是在重复童年经历,试图通过这次“掌控结局”来治愈旧伤。 投射性认同:你不可能会爱我这样的人 缺爱者常常内化了一个“不可爱”的自我形象。基于这种自我认知,他们难以相信他人会真诚地爱自己。 通过精神分析的“投射性认同”机制,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表现出难以亲近的行为,直到对方真的离开,从而验证其“我不值得爱”的核心信念。这种自我证实的预言,保护了他们免于面对更深层的恐惧:也许我真的值得爱,但仍然可能被抛弃。 爱带来的焦虑:当亲密意味着危险 对有些人来说,亲密关系不是港湾而是威胁。童年时期,爱可能伴随着控制、虐待或忽视。于是成年后,亲密感会触发潜意识中的危险信号。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指出:“害怕被吞噬的恐惧胜过孤独的痛苦。”当爱在童年意味着界限被侵犯或自主权被剥夺,个体就会在成年后将爱与失去自我划等号。推开爱,就成了保护自我完整性的最后防线。 打破循环:从意识到修通 认识到这些模式是疗愈的第一步。精神分析治疗旨在帮助个体: 1. 识别重复的创伤模式 2. 理解这些防御机制的历史功能 3. 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新的互动方式 4. 将潜意识模式意识化,从而获得选择自由 缺爱者推开爱的行为不是无法改变的命运,而是可以理解并转化的心理防御。每一个推开爱的举动,本质上都是一个受伤内在小孩的哭泣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