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班到十点,妈妈电话让我炸毛:原来我在重复童年委屈

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类似问题及解决方式。 第一个故事中,“我”加班时被妈妈关心追问而突然炸毛。小时候专注画画被妈妈打断,现在疲惫加班又被追问,“我”讨厌的是“我的感受被无视”“我的状态没有被看见”。后来“我”主动改变沟通方式,提前告知妈妈加班情况、让她知道“我现在需要什么”,关系得到改善。 第二个故事里,哄女儿睡觉时妈妈打扰,“我”对妈妈吼了出来。二十多年前春天妈妈不顾“我”意愿让“我”穿棉毛裤,导致“我”被同学嘲笑。现在妈妈以“怕着凉”为由打扰哄睡,让“我”想起当年“我的感受被忽略,我的需求被否定”的窒息感。第二天“我”向妈妈道歉并表达希望她先询问“我”意见,妈妈理解并改变。 第三个故事讲述放假回家爸爸提出“考研规划”,“我”摔筷子反抗。高二选科时爸爸强行让“我”选理科,导致“我”高三学习痛苦。现在听到“考研规划”“我”烦躁,是讨厌爸爸“我的人生必须按你的剧本走”的控制感。第二天“我”主动与爸爸沟通,提出按自己节奏规划考研并定期汇报,爸爸理解并关心“我”学习,还为曾经选科的强硬态度道歉。 这些故事表明,与家人相处中的“炸毛”“对话像打仗”并非不爱,而是家人在表达关心时忽略了对方感受和需求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家人知道“我现在需要什么”,把“你的要求”变成“我们的计划”,使紧绷的关系变得柔软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