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又接了一个咨询,我没忍住打开文档,决定把这个案例记下来——不是因为问题多典型,而是来访者小夏身上,有太多让我心惊的“熟悉感”。 预约信息里只写了“93年女性,想随便聊聊”,直到她坐在我对面,开口提了条自己发的朋友圈,我才被那句直白的话击中:“今天怼了领导,忍不下这口气——总不能把委屈攒着,以后全换成医药费送进医院吧。” 隔着咨询室的茶几,我能感受到她说话时的爽利,可越聊下去,越能发现这份“洒脱”底下藏着的紧绷。她线上打字逻辑清晰,哪怕吐槽同事都条理分明,但一说起“现实里跟人见面”,指尖会无意识攥紧衣角:“总觉得别人会突然说点什么扎我的话,先把‘保护壳’架起来,就不怕了。” 可矛盾的是,她敢怼领导,却没像多数人担心的那样被穿小鞋——反而跟领导处得算融洽。顺着这点往下聊,原生家庭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:小夏跟爸爸的关系极好,用她的话说,“我爸把我当宝贝护着,从小到大没让我受过半分委屈”。这份在“父权”关系里获得的安全感,像一块缓冲垫,让她面对职场里的权威时,少了很多本能的恐惧。 真正的缺口,在她提到妈妈时出现了。“我妈初一就辍学了,跟她讲道理像对牛弹琴,还总变着法儿跟我和我姐要钱。”她顿了顿,说起去年的一件事:妈妈突然在家哭着喊不舒服,说要住院,话里话外都是“没钱治”。小夏没多问,直接转了钱让她去检查,结果妈妈在医院拍了张缴费单的照片,转头就发给二姐,用同样的理由要钱。“我姐后来跟我说的时候,我俩都笑了,又觉得没劲——她像个没长大的小学生,只会用‘装病’要东西。” 小夏说,她和姐姐都没有过“被妈妈好好关心”的记忆——妈妈能给她们做饭,却从不会问“今天累不累”,更不会教她们怎么跟人相处。直到现在,姐妹俩线下跟人说话都磕磕绊绊,明明线上能聊得热火朝天,一见面就脑子空白,连完整表达观点都难。 我坐在一旁听着,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职场里的纠结:面对领导的不合理要求,一边怕得罪人不敢反驳,一边又因为委屈内耗到失眠。小夏的“怼领导”,其实是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;而她藏在洒脱背后的防御,又何尝不是多数人在人际关系里的缩影——原生家庭没给过的“相处模板”,我们只能在成年后一点点摸索,哪怕过程里满是紧张和不安。 咨询结束时,小夏说“聊完轻松多了”,我却在她走后坐了很久。或许记录这个案例,不只是因为她像我,更是因为她让我看清:那些职场里的敢与不敢、人际关系里的紧与不紧,早就在原生家庭的日子里,悄悄埋下了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