❤️ 看见孩子的光:以鼓励替代挑剔,让成长远离挫败感

在“谦虚谨慎”“多反思过错”的文化惯性下,不少父母习惯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缺点:孩子取得成绩时,因怕“骄傲”急着“敲打”;孩子犯错时,却能第一时间指出。这种“重缺点、轻优点”的教育模式,正悄然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挫败感——仿佛再怎么努力,都难以得到父母的认可。 一、挑剔的目光,会放大孩子的“不安全感” 父母的注意力如同“放大镜”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走向。若总盯着缺点、以“纠偏”思维批评责骂,孩子会因害怕“失败就被骂”,长期处于紧张防备的状态:成绩没考好,可能靠“撒谎”蒙混过关;做事的动力,也会从“享受过程”异化为“躲避批评”。 这就像成年人被领导频繁批评时,工作动力会被削弱一样;孩子在持续的否定中,潜力也会被抑制——原本有10分潜力,可能只发挥出6分。 二、点亮优势:用鼓励让闪光点“持续发光” 塑造孩子行为的关键时机,恰恰是“孩子做对事时”。当孩子的努力被看见、被鼓励,他们会因“被理解、被重视”而更有动力。 我家小宝做数学提优题时,几道差倍应用题的思路出了错。我没有批评,而是先表达理解:“这些题对爸爸也是挑战,我小时候也不会,现在琢磨起来也要好一会儿。”孩子放松后,我和他一起学习例题,还及时鼓励他清晰的讲解。能明显感受到,被鼓励后,他的学习成就感和动力完全不同。 正如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孩子感受到被欣赏,会更主动地探索、钻研;在轻松有爱的氛围里,他们的潜力也能更好地释放。 三、看见不凡:用多维度欣赏重塑成长 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,源于“教育的代际传递”——自己小时候也被这样对待,又在未学习的情况下,本能地沿用了旧模式。但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循环,用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: (1)跳出“比较陷阱”,聚焦“自我成长” 拿孩子和他人比较是个“无底洞”,每个孩子的基础、成长节奏都不同。不如让孩子“和自己比”: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、这周比上周有突破,就是值得肯定的成长。 (2)放下“单一尺子”,挖掘多维度闪光点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。善于思考、有组织能力、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……这些品质同样宝贵。父母若能多维度挖掘闪光点并给予鼓励,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,缺点自然会被“稀释”。 四、别让“怕骄傲”,成为吝啬鼓励的借口 我们这代人,不少是在打击与否定中长大,自信被不断侵蚀,总陷在自我怀疑里。这种模式,不该在孩子身上重演。 不必担心“表扬会让孩子骄傲”——很少有孩子因“过多鼓励”误入歧途;但在责骂、否定中成长的孩子,心理创伤往往更多、更沉重。身为父母,要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,用心发现孩子的每一处闪光点,让鼓励与肯定,成为滋养孩子自信的土壤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