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一些把握同事之间边界感的实际案例: • 工作权责边界案例:同事A和同事B在同一个项目组,A负责对外沟通和部分创意策划,B主要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。A在与外部客户沟通时遇到问题,需要B提供数据支持,他会提前和B沟通,说明需求和时间节点。B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,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,给予A准确的数据。当A的工作进度因为外部因素延迟,可能影响到B的后续工作时,A也会及时告知B,双方共同协商调整计划。他们不会擅自跨越自己的工作范围,去干涉对方的工作内容或者指责对方的工作进度。 • 私人领域边界案例:同事小张正和另一位同事在办公室谈论买房的事,打算和哥哥一起凑钱给父母买套房养老。刚好被路过的同事马大姐听到了,她立即凑上来说买房不能和哥哥一起买,不然将来会有麻烦。小张借口说肚子疼,拉着同事就往外走。之后小张表示马大姐多管闲事。这一案例中,马大姐就没有把握好私人领域边界,而小张则通过借口离开的方式,避免了进一步的尴尬。 • 情感交流边界案例:同事A和同事B性格迥异,A热情外向,B相对内敛。工作之余,大家会一起聊天放松。A提到自己周末参加了一个户外运动,B会表示感兴趣并简单询问几句,但不会追问A是和谁一起去、为什么喜欢这项运动等过于私人的问题。同样,B在分享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时,A也只是围绕书的内容和B交流,不会涉及B读书的动机或者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。这种情感上的边界,让他们在保持友好同事关系的同时,也不会因为过度亲近而产生负担。 • 拒绝越界请求案例:奥哈根刚进公司时,只要别人开口,什么活她都肯干。有一次,一个项目数据出现问题,同事以奥哈根细心为由,把检查错误的任务塞给了她。当时奥哈根已经忙了一天,头晕目眩,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来。没想到,那位同事半小时就来催一次,见她查不出结果,还不耐烦地指责她。奥哈根忍无可忍,回怼道:“你这么着急,自己检查就好了。我又不是欠你的,以后这种事别来找我。”从那以后,奥哈根不再随意答应同事的请求,而是把精力放在业务提升和技能学习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