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又复盘了10遍」:为什么越反思「做得更好」,越讨厌自己? 上周有位29岁的来访者坐在我对面,手里攥着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写了10页“今日复盘”:“早上迟到5分钟→不够自律;和同事说话语气急→没耐心;没帮朋友搬家→不够仗义……” 她哭着说:“我知道复盘是为了进步,可现在看到自己的笔记,只觉得‘我怎么这么差劲’。” 她翻出半年前的日记,那时她只写“今天和同事吃了火锅,很开心”,现在却像在“审判”自己。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「过度反思循环」:当我们把“反思”变成“自我攻击”的工具,它就从“成长利器”变成了“情绪杀手”。这位女士的痛苦,本质是「评价体系失衡」——她用“完美标准”代替“真实成长”,用“应该”代替“允许”,导致每一次反思都变成“自我攻击”。就像她后来坦言:“我小时候写日记,妈妈会说‘这点小事也值得记?’现在我写复盘,自己成了那个‘挑剔的妈妈’——我好像永远不够好。” 我带她做了个「情绪暂停键」练习:每天复盘时,在本子上画个“暂停键”(⏸️),写下3件“今天做得不错的小事”(比如“早上虽然迟到,但路上买了热豆浆,自己喝了很开心”“和同事说话急,后来道歉了,她没生气”)。第一天,她写:“今天帮邻居捡了掉落的快递→虽然小事,但我做了。” 第三天,她写:“没帮朋友搬家→因为我当天发烧,我已经尽力了。” 她说:“当我不再只盯着‘没做好的1%’,才发现——原来我做了‘99%的不错’。” 现在,她的笔记本改名叫「我的成长手账」,里面夹着咖啡渣(早上的热豆浆杯)、电影票根(和朋友看的电影),旁边写着:“今天比昨天多爱了自己一点。” 她说:“复盘不是为了‘惩罚自己’,是为了‘看见自己’。” 你最近一次“因过度反思而内耗”,是因为什么?是复盘工作时纠结细节,还是复盘人际关系后悔言行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“复盘故事”——或许我们需要的是“温柔的总结”,而不是“严厉的审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