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,要有现实生活层面上的行为、物质做载体

抽象的爱,有一个看似简单却致命的危机是: 经不起现实的考验,哪怕一丁点儿。 当遇到冲突、困难、对方状态改变,或自身需求未被满足时,抽象的爱就可能迅速消散。 这不难理解。 当抽象的爱,只是把对方当做了功能工具或容器,或给予了所谓完美的期待。 一旦被打破,就只会想两件事: 原来他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。我感受不到爱了。 这里面,还有一个隐藏的打破是: 抽象之爱,人们往往赋予它一种【幻想顶点】,觉得爱就是在【顶峰处相遇】,此后应该处处完美。 只要在现实里经历过捶打,反而会觉得爱一直都在走下坡路,到处都是不满。 这里面,就有对爱以及对所面对的人的认知偏差。 关键之处在于: 爱的出现也好,发展递进也好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二维进退过程。 这就等于忽略了【他者的绝对异质性】。 这种抽象,是渴望将对方完全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、需求体系和想象模板中。 却忘记了,对方也是一个独立、未知、不可被完全理解的个体宇宙,且拥有不同于自己的意志、历史和存在方式。 人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思维模式是: 既然自己拥有什么,那么他就是我的。 不管这个他,究竟是人,还是物。 然后,就会启动一个逻辑: 理解-控制-同化 这种本能的冲动,使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,其实不是无法理解,而是控制和同化无法满足,所以愤怒。 又因为这种愤怒,转而更不理解,最后恶性循环。 有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: 有男生总抱怨自己的伴侣不够体贴,不懂体谅,总是要很多,或给不了自己想要的那种温存。 也有女生总倾诉自己的在意没有回应,对方好像是个木头人,光说不做,最后还反过来埋怨自己多事。 究其根本,都是在表达一个诉求: 想要【具体】的爱,但对方却没有满足。 那么,何为具体? 顺着开篇时提到的视频观点,有一个可解释的切面是: 当爱人流泪时,重要的不是分析她为何哭,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,而是意识到一点: 她的难过,是在向自己发出【爱的伦理召唤】 。 那么,爱才能在此刻转为一种具体的无条件的责任: 你在,故我必须回应。 而不是:你此刻索要的回应我认为没有道理。 具体的爱,其实是【无知之知】的践行。 很多女生讨厌男生的大道理,其实就是讨厌在此处。她们讨厌的,是男生自以为懂得,包括懂得世事懂得女生。 然后,因为这份自以为的懂得,去分析女生为何如此,错在何处。 但女生却认为他不懂,或她此刻需要的根本不是这些东西。 抽象的爱里,就是隐含着这种认知傲慢: 我已懂得你,故我爱你,我都是为你好,我是在顾全大局。 听起来好理中客,实则是在推卸责任,这份傲慢,带着一种好像全知但其实有偏见,将掌控异化成你做不到不听话就是你的错。 而具体之爱,恰恰始于: 承认我永远无法完全懂得你。 正因为意识到对方有不可抵达的黑暗地带,明白对方的诉求其实一直都发生着变化,才会TA此刻的痛苦、瞬间的沉默,保持了一份随时变化的关注与敬畏。 可以这么说: 抽象之爱,是曾经幻想认知的终结。 一旦偏差,处处是错。 具体之爱,才是永恒追问的开始。 才会有疑惑,跟随,拆解,解答,不管是在现实层面,还是情感层面。 唯有将爱具体化,才能桩桩件件落实,才能时时处处回应,才能有更深次第的发展和深化。 最后: 要我说啊,对于具体之爱的修炼,无论是认知层面的觉察,还是现实行为的落实,无分性别,都是功课。 尤其是关系中的双方,更要将此意识拉在同一个水平基准线上。 人们往往喜欢用各种宏大的意象去形容和歌颂爱,但,放在每个人的身上,爱从来不是形容词。 爱,其实是动词。 形容是抽象的,而爱本身却是动态的。 有句名言说: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 它的原文是: 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;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处,不轻易发怒,不计算人的恶,不喜欢不义,只喜欢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 这可以用另一个词来直接概念,就是: 恩爱。 何意? 恩爱基本语义指向伴侣之间的亲密情义。 若将它拆开: 恩是恩惠,爱是感情。 恩字拆开,是:因+心。 所谓恩惠,就是具体的支持、关怀、理解、陪伴、接纳、包容,以及共抗风雨的行动。 人们往往认为,行走世间的两个人,到最后,往往是恩大于爱。 这种认知的基准点就是: 由曾经的抽象爱意而起,经历过共患难的岁月,把这份抽象落实到了日常的一点一滴之中,反而将彼此越拉越近,密不可分。 鲁迅先生的作品《伤逝》里,写了一句话: 人必须生活着,爱才有所附丽。 这里面,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基础,还有行为上的彼此支撑,更有意识上的共同担当。 唯有这样,恩与爱,才可共同作用,对抗关系中的惰性与偏执,将感情锚定在可被深刻感知到的层面。 对爱的理解,如轻轻落地,指向了这个层面: 爱是【最小单位】的【共同实践】。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。 最小单位—— 爱的主题虽然宏大,但人的生活琐碎且平常,两个人在一起,共同支撑起一个家,是在零零碎碎里,一点点构建筑出独属于彼此的爱的意义。 共同实践—— 爱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索取,爱是实践和落实的产物,爱不是浪漫的独裁,而是微观的民主,是一次对彼此的赋权,也是对责任与义务的实操践行。 具体之爱,是对人类【有限性】的圣礼。 爱的深刻,不在于超越人性,反而在于以个体的血肉之躯和灵魂之姿,去浸入彼此的有限性—— 不是熄灭自己的灯,而是调整光束的角度。 让他的阴影里,总有你的光,却不灼伤彼此。 心动是本能,心定是选择,而心甘情愿背上具体的恩义,才是爱的终极形态。 它不要求你成为爱的圣人。 恰恰相反: 它只要你做那个在寒冬夜归时,永远亮着灯、温着粥的,凡人。 爱—— 终究是看似笨拙又温情的具体。 是把在意两个字,一遍遍写进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。 直到它成为如空气一般的存在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