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定自己的依恋模式,可通过结合经典依恋理论的核心特征、回顾亲密关系中的典型反应,或借助测评工具来综合判断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 1. 先了解三种核心依恋模式的关键特征 成年依恋主要分为安全型、焦虑型、回避型(注:部分分类会细分回避型为“疏离型”和“恐惧型”,但核心差异可先聚焦基础类型),可先对照以下核心表现: • 安全型: 对亲密关系有基本信任,既能自然表达需求(如“我需要你陪我”),也能接受对方的独立;面对冲突时倾向冷静沟通,不害怕暴露脆弱,也不会过度依赖对方的回应。 例:对方临时加班无法赴约,会理解“这是工作原因”,而非默认“他不在乎我”。 • 焦虑型: 对关系中的“被关注感”高度敏感,容易因对方的“疏离信号”(如不及时回消息、语气平淡)感到不安;可能通过频繁联系、追问态度等方式确认对方的在意,甚至因过度担心被抛弃而陷入情绪内耗。 例:对方半天没回微信,会反复想“他是不是不想理我”,忍不住发多条消息追问。 • 回避型: 习惯用“独立”保护自己,不擅长直接表达情感需求或脆弱(如难过时可能说“我没事”);面对冲突时倾向“回避”(如冷战、转移话题),害怕过度亲密带来的“失控感”,可能会下意识推开对方的关心。 例:伴侣想深入聊感情问题时,会说“别想太多”“说这些没用”,试图终止话题。 2. 回忆亲密关系中的“典型反应” 依恋模式会在亲密关系(恋爱、深度友谊等)的具体场景中显现,可通过几个常见场景自我反思: • 当你需要对方陪伴时: 是直接说“我现在需要你”(安全型),还是犹豫“说出来会不会被嫌烦”却忍不住暗示(焦虑型),或是根本不想主动提“反正自己也能搞定”(回避型)? • 当对方表达不满或提出冲突时: 是愿意一起讨论“问题出在哪”(安全型),还是立刻担心“他是不是要离开我”(焦虑型),或是想“赶紧结束这个话题,越说越麻烦”(回避型)? • 当对方长时间不回应你时: 是默认“他可能忙,之后会联系我”(安全型),还是脑补“他肯定不在乎我了”(焦虑型),或是觉得“不回应也正常,我也不用太在意”(回避型)? 这些场景中的第一反应(而非“理性应该怎样”),更能反映你的依恋模式倾向。 3. 借助测评工具辅助判断 如果自我对照不够清晰,可通过经典的依恋测评工具进一步确认,常见的有: • 成人依恋访谈(AAI):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回顾童年经历和亲密关系,由人员分析,但需线下找心理咨询师实施。 •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(ECR):包含“依恋焦虑”和“依恋回避”两个维度的问卷(如“我担心伴侣不会像我在意他那样在意我”“我不喜欢伴侣太依赖我”),通过得分高低判断倾向,网上可找到标准化问卷(注意选择正规心理学平台的版本)。 注意:依恋模式不是“绝对标签” 需要说明的是,依恋模式并非“非此即彼”的固定分类,很多人可能是“中间状态”(如偏安全型但偶尔焦虑),且会受后天经历(如遇到安全型伴侣、接受心理咨询)影响逐渐调整。判断的核心不是“贴标签”,而是通过了解自己的模式,更清晰地理解“我为何会这样反应”,进而在关系中更从容地互动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