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是如何产生的

情绪的产生是大脑、身体与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,目前最经典的解释是“情绪的双重加工模型”,核心可分为快速本能反应和慢速认知评估两个阶段,具体路径如下: 1. 第一阶段:快速本能反应(“情绪捷径”) 这是人类进化保留的生存机制,无需理性思考,瞬间触发。 - 外部刺激(如突然的巨响、看到蛇)先传递到大脑的丘脑(信息中转站)。 - 丘脑会直接将部分信息快速发送给杏仁核(情绪中枢),杏仁核基于先天本能或过往经验(如“巨响可能有危险”),瞬间启动情绪反应。 - 同时,杏仁核会向身体发送信号,引发生理变化,比如心跳加速、肌肉紧绷、肾上腺素上升,让你在“意识到发生什么”前,就先产生恐惧、警惕等原始情绪。 2. 第二阶段:慢速认知评估(“理性修正”) 这一阶段会对初步情绪进行调整,让情绪更贴合实际情境。 - 丘脑在发送“快速信号”的同时,也会将完整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(负责理性思考、逻辑分析的区域)。 - 大脑皮层会分析刺激的具体细节(如“巨响是气球爆炸,不是爆炸”“看到的蛇是玩具,没有危险”),并结合当下场景、个人认知、价值观等,对杏仁核触发的原始情绪进行评估和修正。 - 若皮层判断“无危险”,会向杏仁核发送“安抚信号”,让身体的生理反应逐渐消退,原始情绪(如恐惧)也会随之减弱或转化(如从恐惧转为放松、好笑)。 简单来说,情绪的产生是“先本能反应,后理性校准”——先由杏仁核快速“拉响警报”,再由大脑皮层“确认情况”,最终形成我们感受到的、贴合实际的情绪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