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大萧条最惨烈的时候,奢侈品店门可罗雀,街角化妆品店的口红却卖疯了。经济越差,人们越愿意为一支50美分的口红买单,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为“口红效应”:经济下行期,人们会减少大额消费(买房、买包),转而购买价格低但能带来心理安慰的小东西。
但2025年的“口红”,早不是当年那支口红了。它变成了音乐节的荧光棒、演唱会的应援手幅、各种手办、旅游特种兵出行的机票,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很明确:便宜、能快速带来快乐。
这种“快乐”,藏着我们的消费密码:更愿意为“即时满足”和“情绪价值”买单。
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类在压力状态下,消费逻辑会切换模式:1)5%预算换100%掌控感的补偿机制
经济不好的时候,我们总觉得生活失控了:可能被裁员、可能降薪、可能还不起房贷,当人对生活失去掌控时,就会本能地寻找“微小的确定性”。
买一支口红、买一杯奶茶、拼一个盲盒、抢一张演唱会门票,这些行为看似没用,却能让我们在“明天会不会被裁员”的焦虑里,产生一种“还能掌控生活”的感觉,这种微小的掌控感,在经济不确定时,比任何鸡汤都管用。
2)不再为面子买单
以前我们总觉得,奢侈品是身份象征,但现在不是了。
低调的仪式感才是新刚需:一支口红不会让你破产,但能让你在同事问“今天气色不错”时收获一天的好心情;一张演唱会门票不会让你负债,但能在朋友圈发九宫格时,收获一堆“好羡慕”的评论。
这不是虚荣,而是用最低成本,给自己塑造一个安全的社会形象:既不用硬撑我过得很好,也不用暴露我过得不好。
3)“现在开心,未来再说”的即时满足
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,大脑会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,就像是你饿了一天,一块蛋糕和一份沙拉摆在面前,你大概率会选择吃蛋糕,因为它能快速缓解饥饿。
经济压力下的我们,也像是饿了一天的大脑,此时一杯奶茶、一支口红,一个盲盒的“即时快乐”能快速对冲焦虑,让我们暂时放下烦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