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计“金蝉脱壳”讲的是什么?

36计“金蝉脱壳”解析 “金蝉脱壳”是《三十六计》中“混战计”的第一计,核心是在困境或不利局面下,通过伪装保留形式、暗中转移核心力量,实现安全脱身,本质是“存形、完势、脱身”的策略。 此计名源自蝉的生理特性:蝉蜕变时,幼虫外壳会完整留在枝头,成虫却悄然飞走,外壳成为迷惑外界的“假象”。应用时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:一是“留形”,制造仍在原地的假象,比如保留营帐、旗帜、空船等,让对手误以为主力未动;二是“脱身”,在假象掩护下,迅速转移人员、物资或核心战力,避免被对手察觉。 历史上典型案例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:他临终前安排杨仪、姜维秘不发丧,让蜀军保持扎营、巡营的常规状态,甚至用木雕模拟自己的模样稳住军心;同时,蜀军主力悄悄沿褒斜道撤退,直到司马懿察觉异常追击时,蜀军已安全脱离险境,成功避免了军心动乱和敌军突袭。 该计的关键在于“隐蔽性”和“时机把控”,既要让假象足够逼真,又要在对手反应过来前完成转移,多用于军事撤退、战略转移,也可灵活应用于职场、商业等需要“全身而退”的场景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