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孩子的哭闹和脾气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:明明告诉自己要冷静,却总在某个瞬间被点燃怒火?当你忍不住对孩子大吼"别哭了"之后,又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?那个瞬间,你或许不是在生气,而是在经历一场来自过去的情感重现。 这种"过度反应"往往植根于我们的成长经历。在原生家庭中,如果我们的情绪表达曾被粗暴打断("再哭就不要你了")或被冷漠忽视("哭够了再来找我"),这些创伤就会形成条件反射。当类似场景重现时,那个曾经被压抑的"内在小孩"就会被唤醒,让我们不自觉地重复当年的模式,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,无原则地妥协。 但是,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。当我们意识到"我此刻的激动,其实与孩子的行为无关,而是与我过去的经历有关",我们就获得了选择的自由。我们可以暂停一下,深呼吸,告诉自己:"这是孩子的情绪,不是我的战场。"这种觉察让我们从被情绪控制的父母,转变为情绪的主人。 下一次当孩子情绪失控时,试着先安抚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。你可以蹲下来,用平静的语气说:"妈妈/爸爸知道你很生气/难过。"当我们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,其实也是在疗愈那个曾经情绪不被接纳的自己。 亲子关系最美的部分,不就在于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,互相成全吗?今天的每一次冷静回应,都是在改写两代人的情感剧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