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得性偏差🧠

在我们的认知里,有些事情总显得“格外常见”。 新闻里一条负面报道,就能让人觉得世界越来越危险; 朋友圈里几段分手感慨,就足以让你怀疑“感情都靠不住”; 听到几个人创业失败,心里马上冒出念头:“创业根本没希望”。 可这些判断,并不是现实的映照。 它们只是大脑的“捷径”在发挥作用。 这种现象,被称为 易得性偏差(Availability Bias)。 🧠 什么是易得性偏差? 易得性偏差是指: 我们在判断某件事的可能性时,往往依赖于能多快、多容易从记忆里想起相关的例子。 换句话说,大脑会把“容易想起来的事”,错当成“经常发生的事”。 它让我们迅速反应,却常常误判。 在心理学上,这属于一种“认知启发式”—— 即大脑为了省力,牺牲了精确。 🔍 生活里的“误判时刻” 1️⃣ 一次航班事故,就足以让你比车祸更害怕坐飞机 2️⃣ 热搜里的几条丑闻,让你觉得“人心不古” 3️⃣ 社交媒体刷屏的旅行照,让你觉得“别人都在享乐,只有你困在原地” 4️⃣ 看到几个人失眠发帖,就以为“大家都睡不好” 能被记住、被放大的,不一定就是最常发生的。 它们只是更戏剧化、更容易触动人。 📉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带偏? 🔸 因为有些画面太震撼 带情绪的事更容易记住,像事故、丑闻、争吵。 🔸 因为故事比数字更有冲击 一个人说的经历,往往比统计数据更能让人信服。 🔸 因为媒体和算法会放大显眼的事 平淡的日常很少被传播,极端的例子却总能刷屏。 🛠 怎么减少这种误判? 1️⃣ 多问自己一句:“这只是我记住的例子,还是大多数情况?” 2️⃣ 不要只看“出事的”,也看看那些“没出事的” 3️⃣ 尝试找数据支撑,而不只靠零星听来的故事 4️⃣ 给自己留点缓冲,不要第一反应就下结论 🌌 启示时刻 易得性偏差提醒我们: 大脑记得的,不等于世界的真相。 📌 它记得的是情绪强烈的瞬间 📌 它放大的是最吵闹的声音 📌 它偏爱的是容易想起的画面 真正成熟的认知, 不是被显眼的事裹挟, 而是能在心里留住一个念头: 我看到的,只是冰山一角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