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:在重复父母不好的脾气模式后,在发现自己身上有某个不喜欢的、却与父母极其相似的缺点时,会忍不住仰天长叹:“为什么是我?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原生家庭?” 这种质问,是痛苦的开始,却也恰恰是觉醒的起点。 “为什么是我?”这个问题,背后是无助、是委屈,甚至是一丝怨恨。它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们审视过去的大门。我们去回溯童年,去分析父母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性格、人际关系和情绪反应。这个过程非常重要,它是我们理解自我、寻找问题根源的必经之路。 然而,如果我们长久地停留在这个问题上,它就会从一把钥匙变成一把锁,将我们牢牢锁在“受害者”的身份里。我们会把现在所有的不如意、不成功都归咎于原生家庭,从而放弃了自我改变的力量。真正的转折点,在于将问题的主语从“他们”换成“我”,将问题从“为什么是我”转变为:“既然现状如此,我要怎么做?” 我要怎么做? 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问题。它意味着,你从被动的承受者,变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动创造者。它不代表原谅或忘记过去,而是代表你决定不再让过去定义你的未来。你可以通过阅读、学习、心理咨询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方式,一点点学习父母未曾教给你的功课:如何表达爱,如何管理情绪,如何建立边界。原生家庭决定了你的起点,但决定终点的,是每一个“我要怎么做”的当下。今天,就从一个微小的选择开始,选择为自己负起全责,这便是成长最勇敢、最积极的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