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经历会让我们的性格改变吗

小区的长椅上,阿媛又一次看着女儿攥着糖果不肯分给小伙伴,眉头皱了皱。女儿噘着嘴躲到她身后,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——那时她总把玩具藏进床底,妈妈总叹气“这孩子怎么这么犟”。可谁还记得,幼儿园时她曾把最爱的发卡送给新朋友,却被对方弄丢后还挨了妈妈一句“早说过别随便给人东西”。“原来她现在攥紧糖果的样子,和我当年藏玩具时一样啊”,阿媛轻轻摸了摸女儿的头,心里忽然有点发涩。 这种藏在行为里的性格印记,总在不经意间泄露童年的痕迹。就像泥土里的根须悄悄塑造着树的形状,童年经历不是简单的“过去式”,它像细密的雨,一点点打湿性格的土壤,让某些特质慢慢发芽、生长,最终成为我们看待世界、对待他人的惯性方式。 性格的“雏形”:从童年互动里长出来的模样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“童年是人格的发源地”。他观察到,很多成年人的性格棱角,都能在童年记忆里找到对应的“刻痕”。这种影响并非来自某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更多是藏在日复一日的互动里:父母是温和还是急躁?对孩子的哭闹是拥抱还是呵斥?犯错时是被指责还是被引导?这些细碎的瞬间像模具,慢慢把性格的雏形压了出来。 发展心理学研究更直接地证实:童年时期的“重要关系”会直接影响性格的核心特质。比如长期被父母鼓励“试试看”的孩子,往往更敢主动尝试——他们的“敢闯”里,藏着“就算失败也会被接纳”的底气;而总被说“你不行”的孩子,长大后可能总在犹豫——他们的“退缩”里,其实是怕“再被否定”的不安。就像阿媛自己,小时候每次主动分享后若遇到“被辜负”的情况,妈妈要么责备要么无视,后来她便慢慢学会“攥紧自己的东西”,这种“不轻易付出”的习惯,不知不觉就成了性格里的“防备感”。 不同童年土壤,长出不同的性格“枝叶” 性格的养成从来不是“一刀切”,就像同一片地里的种子,浇不同的水、晒不同的光,会长出不一样的样子。童年经历里的“回应方式”“情感氛围”“价值引导”,悄悄决定着性格的走向。 被“稳定回应”滋养的性格,多带着“舒展感”。比如孩子摔倒了,父母会先蹲下来问“疼不疼”,再教他“下次小心”;孩子说“我画了画”,父母会认真看后说“你用了好多颜色呀”。这种“你的情绪被看见,你的努力被在意”的体验,会让孩子慢慢形成“温和”“自信”的性格——他们不用急着证明自己,也不用怕被忽略,自然能舒展地和世界相处。就像邻居家的小男孩乐乐,不管是玩具被抢了还是考试没考好,妈妈总先陪他消化情绪,再一起想办法,所以乐乐遇到事很少慌,还总愿意帮同学,大家都说他“性格真好”。 被“忽冷忽热”对待的性格,常带着“敏感”的刺。比如父母心情好时把孩子捧在手里,吵架时就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;有时夸孩子“真乖”,有时又突然说“你怎么这么烦”。这种“爱不稳定”的经历,会让孩子像踩在跷跷板上,总在猜“现在他们会不会喜欢我”,慢慢就养成了“察言观色”“过度在意他人看法”的性格。就像同事小林,开会时总盯着领导的表情说话,聚餐时总怕自己说错话冷场,她后来提过,小时候爸妈的态度全看“当天心情”,她得先弄清楚“今天能不能撒娇”,不然可能会被骂——这种“看脸色行事”的习惯,早成了性格里改不掉的敏感。 被“过度控制”包裹的性格,容易长出“叛逆”或“顺从”的极端。比如孩子选什么衣服、交什么朋友都要听父母的,连“今天吃什么”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这种“我的想法不算数”的体验,要么会催生出“你不让我做我偏要做”的叛逆——用反抗证明“我能自己选”;要么会磨掉主动的勇气,变成“你说什么都好”的顺从——反正“说了也没用”。就像亲戚家的姐妹俩,姐姐从小被管得严,长大后总故意做爸妈反对的事;妹妹则总说“随便”,连找工作都让爸妈定,其实姐妹俩的性格里,都藏着“没被允许自己做主”的委屈。 更复杂的是被“情感忽视”的孩子,他们的性格常带着“疏离感”。比如难过时没人哄,开心时没人分享,父母总说“小孩子哪有那么多情绪”。久而久之,他们会慢慢收起自己的喜怒哀乐,觉得“说出来也没用”,长大后可能变得“不爱表达”“很难信任人”——不是不想靠近,是怕“靠近了也没人接得住”。 性格不是“定死的模子”,而是“能长新枝的树” 有人怕了:“那童年不顺利,性格就一辈子改不了了?”其实不是。性格从来不是“刻在石头上的字”,它更像一棵活的树——就算小时候长歪了,长大后只要给它搭架子、浇对水,依然能慢慢长直。心理学里说的“性格可塑性”,就是指人长大后能通过“新的经历”“主动觉察”,给性格“修枝剪叶”。 “重要的新关系”常常是性格改变的契机。比如遇到一个总鼓励你的朋友,就算你说“我不行”,他也会说“试试嘛,我觉得你可以”;或者遇到一个愿意接纳你的伴侣,就算你闹脾气,他也会说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”。这种“和童年不一样的回应”,会像新的养分,让性格里“被压抑的部分”慢慢冒出来。就像阿媛后来遇到了现在的老公,她第一次送他礼物时紧张得手心冒汗,他却眼睛发亮说“这是我收到最用心的东西”——从那以后,她慢慢敢主动付出了,性格里的“防备感”悄悄松了些。 “自我觉察”是给性格“修枝”的剪刀。当你发现“我又在怕被拒绝了”,并能想起“小时候每次主动分享都被泼冷水”时,就已经在改变了。试着写“性格日记”:记下让自己不舒服的瞬间——“刚才同事让我帮忙,我明明不想却答应了”,再想想“小时候是不是不答应爸妈就会被说不懂事”。这个过程能帮你分清“现在的我”和“童年的习惯”,慢慢学会“现在我可以说不”。 当然,改变不是“把性格换掉”,而是“让它更灵活”。比如敏感的人不用逼自己“变迟钝”,但可以学会“不是所有人的话都要在意”;顺从的人不用逼自己“变叛逆”,但可以学会“我有权说我想要什么”。就像树不用长成另一种树,只要能在风里站得更稳,结出自己的果子就好。 看见童年,是为了和现在的自己和解 童年经历影响性格,不是为了让我们怪过去,而是为了让我们懂现在:为什么我总怕被抛弃?为什么我总不敢拒绝?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?这些性格里的“小疙瘩”,其实都藏着童年时没被满足的期待。 但懂了之后,不是陷在“如果当初”里,而是明白“现在我可以对自己好一点”。怕被抛弃,就学着“自己给自己安全感”——比如睡前给自己泡杯热牛奶,告诉自己“我现在很安全”;不敢拒绝,就从“小拒绝”开始——比如对推销员说“不用了谢谢”;觉得不够好,就每天对自己说一句“今天你也很棒”。 就像阿媛现在对女儿,不再像妈妈当年那样“要么责备要么无视”,女儿不肯分享时,她会蹲下来问“是不是怕被弄丢呀”,女儿点头后,她会说“没关系,不想给就不给,妈妈懂”。她没指望女儿一下子变成“大方的孩子”,只是想让她知道“你的感受很重要”——或许这样,女儿性格里的“防备”会少一点,活得更舒展一点。 童年经历会给性格刻下印记,但不会锁死它的样子。真正的成长,是看见童年的影响后,慢慢成为“自己的父母”,用现在的温柔,去抚平过去的褶皱。毕竟,性格最终的模样,从来不是童年定的,而是现在的我们,一点点活出来的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