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?

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健康自我认同,核心是“少评判、多看见、给空间”,让孩子在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中,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: 1. 用“具体反馈”替代“笼统评价”,帮孩子看见自身价值 - 避免说“你真聪明”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改用“你今天花30分钟解出了这道数学题,遇到卡壳没放弃,这种坚持很厉害”“这次演讲你主动加了自己的经历,比上次更有感染力了”。 - 关注“过程”而非“结果”:哪怕孩子考试没考好,也可以说“我看到你考前每天整理错题,这种认真的态度已经很棒了,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哪里能调整”,让孩子知道“我的努力值得被认可,不是只有成功才有价值”。 2. 允许“不完美”,减少孩子的自我批判 - 家长主动“暴露不完美”:比如和孩子说“妈妈今天做饭把盐放多了,看来下次得注意”,让孩子明白“每个人都会犯错,不用因为一点失误就否定自己”。 - 当孩子自我否定(如“我体育太差了,别人都比我好”),不急于反驳“你不差”,而是引导他客观看待:“体育确实不是你的强项,但你画画很有天赋呀,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,不用和别人比所有方面”。 3. 给孩子“自主选择权”,在掌控中建立自信 - 把“小事决策权”交给孩子:比如让他决定“周末想先写作业还是先运动”“买这件蓝色外套还是黑色的”,哪怕选择错了(如选了不合适的衣服),也不指责,而是说“下次我们可以多看看尺码表,这次试试搭配其他裤子会不会好一点”,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对自己负责。 - 支持孩子的“小爱好”:哪怕爱好和学习无关(如喜欢剪辑视频、养多肉),也别否定“这有什么用”,而是说“你愿意花时间研究这个,说明很有热情,要不要和我说说你最近剪的视频?”,让孩子感受到“我的兴趣是有意义的,我是被接纳的”。 4. 引导孩子“正确看待他人评价”,不被外界定义 - 和孩子聊“别人的看法≠你的全部”:比如孩子因同学一句“你发型不好看”而焦虑,就说“同学觉得不好看是他的想法,你自己觉得舒服吗?如果舒服,那它就是适合你的;如果不舒服,我们也可以一起想想怎么调整”。 - 帮孩子建立“内在评价标准”:比如一起列“我觉得自己做得好的事”清单,每周更新1-2条(如“今天主动帮同学捡了书”“按时完成了作业”),让孩子逐渐习惯“用自己的标准判断自己,而不是依赖别人的眼光”。 5. 陪伴孩子“探索自我”,明确“我是谁” -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:比如参加学校社团、学一项简单的技能(如折纸、弹吉他),过程中问他“做这件事的时候,你觉得开心吗?哪里让你觉得有成就感?”,帮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。 - 和孩子聊“未来的小想法”:不用聊“你以后要当什么”,而是聊“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比如‘想成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’‘想成为能坚持做一件事的人’”,让孩子在对未来的期待中,逐渐清晰自我定位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