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“5分钟充电法”:和孩子一起列3个他喜欢的、能快速放松的事(如听1首说唱、拼10块拼图、给宠物梳毛),焦虑时立刻做,做完后问“现在感觉好一点没?”。
2. “身体放松小游戏”:教孩子“肌肉紧绷-放松”练习——从脚趾开始,先用力绷紧5秒,再彻底放松10秒,依次到头部,每天睡前一起做1次,当作“睡前仪式”。
3. “焦虑涂鸦本”:给孩子准备一本涂鸦本,让他把焦虑的事画下来(不用画得好,哪怕是乱涂),画完后可以撕了或收起来,当作“把焦虑‘倒’出去”。
第4-5天:用“小行动”破解焦虑
核心目标:帮孩子从“担心做不好”变成“我能做好一点”。
1. 拆解“大压力”:比如孩子怕“期末复习太多”,和他一起把任务拆成“每天背10个单词”“整理1章数学错题”,每完成1项就贴一颗星星,积累星星换小奖励(如周末看电影)。
2. “人际小练习”:如果孩子焦虑人际(如怕和同学吵架),提前和他模拟场景——“如果同学借东西不还,你可以说‘我现在要用,等你用完记得还我哦’”,练2-3遍,帮他建立信心。
3. “拒绝过度比较”:和孩子聊“每个人的‘进度条’不一样”,比如“你数学可能没同桌好,但你画画比他厉害呀”,帮他关注自己的优点,减少“和别人比”的焦虑。
第6-7天:建立长期支持
核心目标:让孩子知道“有困难可以找我”,同时培养自主调节能力。
1. “规律小习惯”:和孩子一起定1个简单的作息/运动计划(如“每天晚饭后走15分钟”“每周三下午打20分钟篮球”),家长一起参与,避免让孩子独自坚持。
2. “夸具体”而非“夸笼统”:不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“今天你主动完成了背单词,比昨天进步了”,让孩子感受到“我的努力被看到”,增强自我认同。
3. “未来小约定”:第7天和孩子聊“下周如果遇到焦虑,你想先自己试试调节,还是找我帮忙?”,尊重他的选择,同时明确“无论怎样,我都在”。
关键提醒
- 不强迫孩子“必须好起来”,允许他有“偶尔焦虑的权利”;
- 家长自己先稳住情绪,避免孩子焦虑时,家长先慌了或指责他“小题大做”;
- 如果孩子焦虑持续超过2周,影响睡眠、吃饭或学习,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咨询师。青春期的孩子和焦虑
1. “5分钟充电法”:和孩子一起列3个他喜欢的、能快速放松的事(如听1首说唱、拼10块拼图、给宠物梳毛),焦虑时立刻做,做完后问“现在感觉好一点没?”。
2. “身体放松小游戏”:教孩子“肌肉紧绷-放松”练习——从脚趾开始,先用力绷紧5秒,再彻底放松10秒,依次到头部,每天睡前一起做1次,当作“睡前仪式”。
3. “焦虑涂鸦本”:给孩子准备一本涂鸦本,让他把焦虑的事画下来(不用画得好,哪怕是乱涂),画完后可以撕了或收起来,当作“把焦虑‘倒’出去”。
第4-5天:用“小行动”破解焦虑
核心目标:帮孩子从“担心做不好”变成“我能做好一点”。
1. 拆解“大压力”:比如孩子怕“期末复习太多”,和他一起把任务拆成“每天背10个单词”“整理1章数学错题”,每完成1项就贴一颗星星,积累星星换小奖励(如周末看电影)。
2. “人际小练习”:如果孩子焦虑人际(如怕和同学吵架),提前和他模拟场景——“如果同学借东西不还,你可以说‘我现在要用,等你用完记得还我哦’”,练2-3遍,帮他建立信心。
3. “拒绝过度比较”:和孩子聊“每个人的‘进度条’不一样”,比如“你数学可能没同桌好,但你画画比他厉害呀”,帮他关注自己的优点,减少“和别人比”的焦虑。
第6-7天:建立长期支持
核心目标:让孩子知道“有困难可以找我”,同时培养自主调节能力。
1. “规律小习惯”:和孩子一起定1个简单的作息/运动计划(如“每天晚饭后走15分钟”“每周三下午打20分钟篮球”),家长一起参与,避免让孩子独自坚持。
2. “夸具体”而非“夸笼统”:不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“今天你主动完成了背单词,比昨天进步了”,让孩子感受到“我的努力被看到”,增强自我认同。
3. “未来小约定”:第7天和孩子聊“下周如果遇到焦虑,你想先自己试试调节,还是找我帮忙?”,尊重他的选择,同时明确“无论怎样,我都在”。
关键提醒
- 不强迫孩子“必须好起来”,允许他有“偶尔焦虑的权利”;
- 家长自己先稳住情绪,避免孩子焦虑时,家长先慌了或指责他“小题大做”;
- 如果孩子焦虑持续超过2周,影响睡眠、吃饭或学习,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咨询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