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人们经常在该退出时硬撑着不退,怎么判断自己该在什么时候退出。 认知工具之:猴子与基座 我们要说的第一个认知工具,名字很有意思,叫“猴子与基座”心智模型,发明它的人是谷歌X实验室创始人埃里克·泰勒。 想象一下,你要训练一只猴子,让它在公园里,站在一个基座上,用燃烧的火炬玩杂耍。如果能完成这么精彩的表演,你就能发大财。 那么显然这个表演要成功,需要两个部分:训练猴子和建造基座。 其中,建造基座,你可以去商店买一个,自己做一个,或者把牛奶箱倒过来放也行。但怎么训练猴子用燃烧的火炬玩杂耍?这才是真正的难点。如果你不能把猴子训练好,那你的基座弄得再漂亮也没用。 这个心智模型要告诉我们的是: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要先解决最难的部分。就像,如果你根本训练不了猴子,那建基座就毫无意义。在谷歌X实验室,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他们的核心文化。当工作人员进行项目演示时,你总能看到“猴子为先”的标签和猴子图标。这不是在开玩笑,而是在提醒大家:先解决最难的问题。 这个道理听起来显而易见,但在现实中,我们往往会本能地逃避困难,转而去做那些容易的事情。比如创业时,很多人第一件事就是去设计精美的名片和Logo,想个酷炫的公司名。但这些都是“基座”,而不是“猴子”。有趣的是,连X实验室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例子——他们一开始觉得名字不重要,随便用了个“X”作为临时名称,结果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。 X实验室曾经有个项目,要把海水转化成燃料。他们很快发现了两只“猴子”:一是概念验证,二是商业可行性——每加仑燃料的成本必须远低于汽油。当他们意识到,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时候,就果断终止了项目。“猴子与基座”心智模型的发明人泰勒说:“如果我们发现了‘阿喀琉斯之踵’,那么值得庆幸的就是只花了200万美元而不是2000万美元。” 要在实践中应用“猴子与基座”心智模型,关键就在于这么三个点: 第一,找出最难的部分。在开始任何项目之前,先问问自己:“这件事最难的部分是什么?” 第二,尽快解决这个问题。如果发现某个问题是无法逾越的“猴子”,那就要立刻止损。这不是失败,而是一种胜利——你避免了更大的损失,还能把资源用在更有希望的事情上。 第三,谨防虚假的进步。当你发现自己在回避最难的问题,转而忙于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情时,要警惕起来,要赶紧敲醒自己: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你完成了多少“基座”,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在解决核心问题! 认知工具之:终止标准 什么是终止标准?简单说,就是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,先想清楚“什么情况下我要停下来”。 研究发现,这种方法确实有效,至少要比不设定标准好得多。比如,在一个关于营销预算分配的实验中,研究者让一组人在做决策前先设定销售和利润的最低目标,达不到就放弃。结果发现,当项目表现不佳时,这组人更容易做出理性的调整。而那些没有预先设定标准的人,往往会在失败的项目上继续投入过多资源。 具体到生活中,终止标准可以是很多形式:比如,创业时可以设定“如果连续三个月现金流为负就关门”;投资时可以设定“如果亏损超过20%就清仓”;甚至谈恋爱时也可以设定“如果出现某某个原则性问题,就分手”,等等。 这些标准的关键在于:它们是我们在头脑清醒、情绪平静的时候制定的。就像一份“预先承诺的契约”,帮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理性。因为到了那个时候,各种心理偏差会让我们倾向于“再试一次”,而提前设定的标准,则会让我们更可能跳出这种思维陷阱。 终止标准升级版:漏斗管理 什么是漏斗管理?简单说,就是用一套系统的终止标准来管理我们面临的各种机会。由它们来决定,该坚持追求哪些机会?又该在什么时候放弃?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企业销售领域。比如,书里讲到一家叫mParticle的公司,它们的销售团队就面临一个典型问题:销售人员的时间很宝贵,如果花在没希望的客户身上,就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机会。但是,公司文化却在强化一种观念:放弃任何机会都等于让公司失去优势。结果就是,很多人在明显没戏的项目上继续投入时间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他们开发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:先让销售团队做一个“事前验尸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假设一个项目已经失败了,然后回头想想:“在最开始的时候,是不是就有一些失败的迹象,只是我们当时忽视了?” 通过这样的分析,他们总结出了一系列预警信号。比如:潜在客户从不派高管参加会议、一上来就直接问价格等等。然后把这些信号分成两类:一类是“强信号”,只要出现就可以立即放弃;另一类是“弱信号”,需要进一步确认。 比如,如果发现客户总是不派高管出席会议,这是一个弱信号,销售人员就会提议:“下次会面能否请贵公司高管出席?我们这边也会派高管来。”如果对方拒绝,那就可以放弃这个客户了。当然,除了这个以外,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信号来判断是否要继续跟对方合作,这些信号本质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终止标准,它们就像漏斗一样,帮他们筛选出那些真正值得深入合作的客户,避免在没希望的项目上浪费时间。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销售,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能用到。比如谈恋爱时可以提前想好:“哪些情况会让我结束这段关系?”找工作时可以想:“哪些迹象说明这份工作不适合我?”投资时可以设定:“看到什么市场信号我就该调整策略?”等等。把这些信号组合起来,就是你自己的漏斗管理模型。 多说一句,这些终止标准其实也不一定要在开始时就制定好。因为随着事情的进展,你获取到了更多的信息,可能会对这件事有更深入的认识,你随时都可以停下来想一想:如果这件事最后失败了,可能会是因为现阶段的哪些事情出了问题?有没有预警信号?如果有,就把它们加进你的漏斗里。 终止标准如何设定:状态和日期 下面我们更具体地来说说,终止标准该怎么设定。书中告诉我们,最好的终止标准应该包含两个要素:状态和日期。 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,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句式:“如果我在Y时间之前没有达到X状态,就退出”。比如,谷歌X实验室的项目经常会设定这样的标准:“能在5—10年内实现10倍于现有水平的突破。”这就是一个符合“状态+日期”的终止标准。 这类标准在各个领域都能用到。比如在学术界,很多博士在找教职时就会遇到困境:一方面,离开学术界是一个“单向决定”,一旦离开就很难回头;另一方面,你可以不断获得一些临时职位(比如博士后、兼职教授),让自己产生一种在进步的错觉。这时候,一个明确的终止标准就很重要,比如“如果5年内没有获得终身教职,就转行”。 再比如,在运动员的发展中,一个人想成为奥运会短跑选手,那么或许可以看看顶尖运动员在15岁、18岁时的平均成绩,把这些作为阶段性标准。如果在相应年龄达不到这些成绩,就该及时转向其他发展方向。 再比如,在感情生活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。比如可以设定:“如果恋爱两年后对方还没有表现出长期承诺的意愿,就结束这段关系。”职场发展也一样,可以观察那些成功晋升的人在每个阶段的表现和时间节点,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。 “猴子与基座”和终止标准、漏斗管理这些工具的价值在于:它们帮我们提前想清楚了退出的条件,降低了临场决策的难度。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执行,但只要能在关键时刻更多地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,就已经值得了。 适时退出的“外挂”:退出教练 什么是退出教练?就是能够在一旁监督你执行终止标准的人。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你的退出教练?丹尼尔·卡尼曼有句话说得很形象:“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真正爱他们,但在那一刻不怕伤害他们的朋友。”注意,这里说的是“真正爱他们”,而不是单纯的“友善”。 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很多人在看到朋友走在一条可能错误的路上时,会选择友善地保持沉默,怕说真话会伤害对方,或者会破坏他们的关系。但想想看,让朋友在错误的道路上多走一段时间,岂不是造成了更大的伤害? 所以,最好的退出教练应该是这样的人:他足够爱你,会为你的长期幸福着想,同时也愿意说出那些你需要听到的,而不是你想听到的真相。卡尼曼自己的退出教练,是他的好友、同为诺奖得主的理查德·塞勒。如果连研究认知偏差几十年的诺奖得主都需要一个退出教练,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人,在我们走偏的时候给我们当头棒喝。 要让退出教练真正发挥作用,有两个关键:首先,你必须明确地允许他们说真话。如果没有这个许可,很多人就会选择说些好听的场面话。其次,退出教练也要用对方法。比如创投导师罗恩·康韦就总结出了一套流程:先表达退出的建议,当对方拒绝时退而求其次,帮助对方设定明确的成功标准,并约定,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认真讨论退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