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革马利翁效应

皮革马利翁效应,又称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,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,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。简单来说,你期望什么,就可能得到什么。 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神话: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创作的雕像,他的痴迷与期待最终使雕像化为真人。1968年,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效应——他在小学随机挑选部分学生,告诉老师这些孩子“有潜力”,八个月后,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显著提升。 其核心逻辑是:积极的期望会引发积极的行为。比如老师相信学生能进步,会不自觉地给予更多关注、鼓励和机会;学生感受到这份信任,会更主动地努力,最终实现期望。反之,消极期望可能导致对方自暴自弃。 该效应在教育、职场、人际关系中广泛存在。父母对孩子的正向期待,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;管理者对下属的信任,可提升团队效能。它揭示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:信念本身能塑造现实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