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困难症背后的原因

从精神分析角度看,选择困难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 1.人格结构冲突:本我追求即时欲望满足,超我用道德规范施压人的行为。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。 举例说明:刷短视频是即时欲望满足,使得刷视频的人心情愉悦,缓解压抑情绪或者不愉悦的感受。满足了自我的要求。 超我是理智道德的规范: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,不要刷视频了,作业还有很多,工作还有很多,需要停止刷视频。这种声音会让你产生抗拒,就像是父母告诉你, 不要做什么事情,必须要做什么事情似的,有一种被支配的恐惧感和烦躁感。 本我是现实的状态:当你面对自己不能解决或者胜任的问题时,会选择刷短视频来获得愉悦感,从而觉得短视频是令你开心愉悦的经验,每次遇到问题,都想到,先刷一会儿短视频吧。刷着刷着就陷入其中,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一小时又一小时。当不刷短视频的时候,焦虑,空虚,难受等表现。 举例说明:减肥的内心挣扎 本我: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不管自己胖和瘦 超我:不能再吃了,高热量,高脂肪,又会胖了。 本我:我吃一口,这样子不会长胖,吃了一口。照顾了本我想吃的欲望,兼顾了超我不让吃的要求。 2. 对丧失的恐惧与全能幻想残留: 恐惧丧失:把“选择A放弃B”像是把一个整体的自己分开一样,有一种分裂的撕裂感,如果选择了其中一个,像是“失去自我一部分”似的,自己不再是完整的,不再完整的自己,可能存在被击杀的风险,当不用选择的时候,就可以避免因为选择而体验丧失感,根源可能与早期分离焦虑有关。 举例说明:当我们在小的时候和父母分开的时候,会大哭。其实,是孩子时候的自己还未接受和处理父母离开自己时候的情绪,会有一种父母是自己的一部分,被硬生生的分裂出出来,离自己越来越远,即使你已经哭闹痛苦流涕,父母也不会因此而留下来造成的分离焦虑。 举例说明:当你和某一个人关系特别好的时候,这个人因为某些原因,需要离开这个团队或者你,你会有一种被抛弃,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的自责感和失落感。 全能幻想:没接受“现实有限性”,拒绝“没有完美选项”,靠“不选”维持“能找到更好的”幻想。 3. 早期养育模式影响: 权威或包办养育:孩子没机会发展选择能力,成年后缺判断标准,不知要什么或怕选错被指责。 矛盾型养育:父母态度反复,让孩子把选择和冲突绑定,内心分裂导致犹豫。 举例说明:当你问父母今天我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? 父母说:你要学会自己拿主意,你自己选择吧 当你穿着你选好的衣服出来给他们看 父母可能会说:你选这件衣服不行,天气太冷了。穿个秋裤,一看你都没穿秋裤,会的老寒腿。 父母一会儿说“你要自己拿主意”,一会儿又否定孩子的选择,这种反复会让孩子潜意识里把“选择”和“被评判”进行绑定。你选择可能会带来评判和否定,久而久之,你可能会觉得“选什么都不对”,干脆用“不选”来避免面对父母(或内化的“权威声音”)的否定。 另外,早期养育里如果“情感回应不稳定”也可能有影响。比如孩子选了喜欢的玩具,父母心情好就夸“有眼光”,心情不好就说“瞎选浪费钱”,孩子没法从稳定的回应里确认“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重要的”,成年后选东西时,也会怀疑“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?”,进而卡在选择里。 这些早期经验其实最终都会落到“自我功能”上——如果小时候没机会练“自己选、自己担、自己判断”,自我的“决策功能”就没被好好激活,成年后面对选择,自然容易慌神啦。 4. 防御深层冲突:用选择困难当盾牌,比如逃避“选后可能失败”无法面对自我能力的局限性的挫败感,自我怀疑被验证的恐惧感,或回避“自己做出选择后被他人攻击”的自主恐惧,以及无法解决他人攻击,那种扑面而来的压力与恐惧感,以此躲开自我否定。 本质上,是个体难协调自我与外部关系,通过“卡选择”回避“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”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