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情况发生,并不是性格或脾气问题。
有些“问题”,其实是“提醒和信号”。
我们会被这些“问题”困扰,主要原因是我们都不曾系统学习心理学。
因此,做不到心理自救。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是畅销全球的心理咨询入门书。
书中讲的,就是一个被情绪困住的蛤蟆先生,最终学会自救的故事。
走出情绪困境,不需要压制,也不用逃避。
而是要看懂这3点:
很多人不表达愤怒,并不是因为不生气。
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、有教养。
另一方面原因是习惯了顺从。
于是压抑、强颜欢笑,习惯说没关系。
可压抑的愤怒,并不会凭空消失。 反而会转化成内耗。 蛤蟆先生就有一个严厉的父亲,还有一个总觉得他长不大的母亲。 小时候,他一点失误,就会招致批评责备。 大学时,他把朋友带回家做客。 父亲总能找到理由指责他,而母亲也不断让他难堪。 当着朋友的面,问他是否穿了干净的内衣? 蛤蟆异常愤怒。 可在家里面对父母,好比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很多还无法逃离的人。 好像只能压抑自己、顺从。 心理医生苍鹭说: “你可以发火,但要学会‘不带攻击性地表达’。” 《非暴力沟通》对此有非常具体的技巧: 不带评论的观察、描述事实、表达感受、提出需要和请求。 愤怒不是坏事,它是边界感的一种体现。 可惜太多人,从小就被剥夺了设立边界的机会。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说: “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,它只是被活埋,日后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。” 压抑自己的不满,最后会伤到自己。 该发火,别忍着。 02允许自己不完美,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除了蛤蟆先生,鼹鼠也曾被情绪困住过。 他是个温和的人,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河鼠的光芒。 划船划得不如人,被批评; 方向感不好迷路,被河鼠英雄般地救回; 甚至连说话也小心翼翼,生怕说错话被人嫌弃。 他不是懦弱,只是习惯在别人面前当配角。 这是一种「总觉得自己不够好」的错觉。 明明已经很努力,却总觉得自己不值得。 当一个人把「价值感」寄托在别人的看法上,他就容易陷入持续的自我否定。 好在,人都是能改变的。 在最后的道别聚会中,鼹鼠突然宣布——他要回老家,把鼹鼠幽居改造成一家餐厅。 大家都很惊讶,因为他不会做饭,连鸡蛋都煮不好。 但鼹鼠笑着说:“我找了厨师,水獭也愿意投资,我是餐厅经理。” 鼹鼠终于明白: 我不需要变成谁,只需要做好自己。 “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,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。”---三毛 别人的评价,不代表我们的价值; 允许自己不完美,同时找到并发挥自己优势。 03你的念头,会自证预言 蛤蟆先生最严重的一次情绪崩溃,是在一个无聊的下午。 倒也没有特别糟的事发生,他突然感觉“自己很失败”。 然后喝酒、熬夜、不洗澡、不整理屋子…… 到了第二天,他又自责内疚,更加否定自己。 这就是一种心理现象——自证预言: 当人一旦相信“我不行”,他的行为就会慢慢验证这个信念。 越觉得生活没希望,就越躲避,越拖延。 最后所有的做不到,都成了“我不行”的证据。 蛤蟆就是这样。 他越难过,自己就更邋遢、低沉、失控。 而这一切,又反过来“证明”他真的没用。 苍鹭医生说: “不是生活让你难过,是你选择了相信‘自己本该难过’。” 念头,真的可以决定命运。 很多年前,我看到一句话,每次遇到困难,它都能给我力量: “你认为自己行或者不行,你都是对的。” 这句话,是亨利·福特说的。 写在最后 查理芒格曾说: “反过来想,永远反过来想” 有时候不是我们情绪化,可能是太久没被听见。 更不要轻易下定义---脾气不好。 那可能,是太久都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了。 愿我们都能与情绪和平共处。 不再内耗,不再自责。 做那个,懂得安抚自己的大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