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瑞克伯恩提出的PAC理论

三种状态分别为,父母自我状态,成人自我状态,儿童自我状态,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,掌握了它,你就可以轻松驾驭各种人际关系。 让身边的人都摆脱内耗,获得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。 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有三种自我状态。他们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。 我们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触发不同的心理状态。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你会效仿父母曾经出现的某种心理状态,甚至于手势、言语和情绪反应也和他们一样。讲起话来总是喜欢说教,你应该怎么怎么样,你不能怎么怎么样,你必须怎么怎么样。 成人自我状态,可以自主客观的评判,并且可以以一种公正的方式表达你的一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。他们待人接物,冷静明辨是非,尊重别人。他们讲起话来总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,我个人的想法是怎么怎么样。 儿童自我状态的反应与想法和小时候一样,表现为服从和情绪化,一会儿活泼可爱,一会儿乱发脾气,容易喜怒无常?他们总是喜欢说,我就要这样,为什么不行啊?我不高兴了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,每一种状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。父母自我状态有助于使用高效的行动。我们可以回想很多事儿,我们都可以毫不犹豫的去完成,这完全得益于在小时候受到这件事儿就该这么做的父母状态的影响,免于去做各种琐碎的决定,使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儿。 成人自我状态对于生存至关重要,我们的大脑需要处理数据。计算可行性是高效应对外部世界不可或缺的状态。举个例子,当我们过马路时,需要对复杂的路况进行分析处理,当确定安全后,我们才得以行动。其他类似的成功都会给人带来满足感。 而儿童自我状态的价值在于他的直觉、兴趣、创造力和自主驱动力。 在人际沟通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,沟通刺激和沟通回应。沟通发起者被称为沟通刺激,对方的回应或行动即被称为沟通回应。同时,这个回应也会刺激下一回的发生。在了解了三种自我状态后,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判断是哪个自我状态发出了沟通刺激,又是哪个自我状态做出了沟通回应。 比如在手术台前,医生需要一把手术刀,他将一只手伸向在旁边的护士。这是护士要通过当下的情况看断医生需要什么,且他们的距离和传递力度是怎样的,才可以准确的把手术刀递给医生。这个沟通的刺激与回应均来自双方的成人自我状态。 再比如,一个孩子发烧了,想要喝水,母亲在第一时间把水递给孩子。这是父母自我状态回应儿童自我状态的沟通。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来看,回应者的回应都是恰当的,且符合发起者预期的。这种沟通属于互补型沟通,也可以称为平行沟通。原则上来说,只要沟通是互补的。无论哪种状态都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。 但如果进行的是与其相反的交互性沟通,那么对话就会中断。无论是友情、爱情还是工作中,都有一样的沟通途径,比如你最近怎么天天出去喝酒,哎,最近你看见我的身份证儿放哪儿了吗?就在桌子上。这种状态就是两个成人自我状态之间的互补性沟通。 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愤怒的,你干嘛老说我呀?你什么都问我,我哪儿知道啊?这是很典型的儿童自我对于父母自我的回应。 当你发起了成人之间的沟通,对方却把你当做了攻击他的父母,进入了叛逆型儿童的沟通模式,无论你说什么,对方都觉得你在故意攻击他。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。你也这么大人了,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保管不好,这属于以父母自我状态对于儿童自我状态的回应。 你发起了成人之间的沟通,但对方却以父母的姿态来批评你,从而激发了你儿童自我状态下的应激反应,很容易情绪上头。 每一种心态都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。父母状态有训诫呵斥的一面,也有关心呵护的一面,成人心态有客观理智的一面,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,儿童心态有幼稚冲动的一面,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。在生活中。魔兽的怪圈儿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熟悉的剧本儿,却不知道只要调用一下对应的自我状态,就完全可以改变沟通的体验与结果,避免一次次的矛盾激化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