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手机,刷到30岁博主晒出的百万年薪流水单,你看看自己的几千块工资,忽然心沉下来 当你回到合租房,墙上贴着你亲手画的装饰画,桌上摆着攒了两个月工资买的香薰机,在刷到朋友圈里同龄女生晒出的精装公寓照片后,突然都失了色。你盯着墙角那块有点起皮的墙皮,第一次觉得这屋子“又破又寒酸”。 和伴侣窝在沙发上看电影时的笑声还没散去,刷到别人晒的黄金首饰和盛大婚礼,心里莫名窜出一丝委屈,然后觉得,这么平淡的相处,是不是有点潦草”,为什么别人黄金奢侈品,我又不差,为什么我没有。 明明生活没出什么岔子,可我们总像站在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前,手里的“拥有”立马变成了“将就”,为什么欲望像野草一样,割了又长?这是源于你对自我认知的不清晰,和内心的匮乏。 其实社交媒体像个精心剪辑的剧场,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的高光时刻:年薪百万的人的动态里不会提熬夜改方案的崩溃,精装公寓的vlog里藏起了每月还贷的压力,盛大婚礼的九宫格背后,可能是两家人为彩礼争执到深夜的疲惫。可我们偏要把别人这些“片段”当成别人生活的全貌,拿自己的日常去对标别人的剧本,就像用自己的素颜去比别人的精修图。让我们在“达不到”的焦虑里,忘了自己原本的节奏有多安稳。 商场的橱窗在说“这件大衣能让你更体面”,直播间的主播在喊“这个包才配得上你的努力”,连手机弹窗都在提醒“你值得更好的生活”。当别人不断给我们植入一个逻辑:“你拥有的东西,就是你的价值标签”的时候,于是买了新睡袍,就觉得旧沙发配不上它;换了贵的手机,又觉得旧耳机太掉价——狄德罗效应像多米诺骨牌,可物质带来的满足感,从来都是短效的。新包背三个月就没了新鲜感,新款手机用半年就觉得“该换了”,汽水的第一口的爽感最强烈,后面会越喝越淡,却忘了自己本来只是想解渴而已。 其实真正的踏实感,从来不在外界的标签里。稳定工作带来的安全感,是财务支配自由的底气;出租屋里的装饰画,是你对生活的憧憬;是合拍的感情里的相视一笑,比任何黄金首饰都更珍贵;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充实感,比露乳扭腰甩臀更能体现生命的深度。这些细节,不像奢侈品那样能晒在朋友圈,却比任何物质都更耐得住时间。 欲望本身从来不是坏事,它是我们想变更好的动力。只是别让它变成牵着鼻子走的缰绳——毕竟,你值得的从来不是“更好的东西”,而是清醒的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适合什么,是接纳自己本来就很好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