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弃猫效应”一词最早源于动物行为观察:一只曾被主人宠爱的家猫若遭遗弃,又在危机四伏的街头挣扎求生,当它再次被带回家庭时,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黏人、顺从与讨好,以“降低再次被抛弃的风险”。 心理学将这一外显行为链抽象为“弃猫效应”:指在亲密或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,一方通过“突然撤销情感/资源投入”,令另一方体验到类似“被抛弃”的威胁,从而在恐惧驱使下启动“顺从—讨好—自我贬抑”的行为模式。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也存在类似的“弃猫效应”,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,就对孩子进行了“情感抛弃”, 比如,当孩子调皮捣蛋时,有些父母会大声呵斥:“你再这样,我就不要你了!”或者在孩子犯错后,直接冷暴力对待,不理不睬。这些行为在父母看来可能只是一时的气话或管教手段,但对孩子来说,却可能是一场“被抛弃”的噩梦。就像那些被弃养的猫咪一样,孩子在经历了父母的“情感抛弃”后,也会变得异常“乖巧”。这种“乖巧”的背后,是深深的恐惧和不安,是孩子对父母爱的极度渴望,却又害怕失去的矛盾心理。 心理机制 1、核心信念扭曲 被抛弃的经历会强化“我不可爱”、“我不值得被爱”等消极自我认知,形成“所有人最终都会离开我”的关系预期,导致对人际互动过度敏感。 2、认知偏差 第一是过度解读中性信号,比如,伴侣回复消息慢,解读为“TA不爱我了”。 第二是灾难化思维,将小矛盾直接关联到“被抛弃”的结局。 3、依恋系统过度激活 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的个体,其内部工作模型中本就内嵌“我随时会被抛弃”的图式。当伴侣撤回关注,图式被即时激活。对被抛弃的恐惧导致“焦虑型依恋”,表现为:过度寻求,如不断确认“你还爱我吗?”,形成情绪依赖,无法自我安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