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恋爱脑”:为何我们会在爱里迷失?

“恋爱脑”并非性格缺陷,而是一种心理状态:过度将爱情视为人生核心,甚至牺牲自我需求来维持关系。 心理学上,这与“依恋模式”密切相关——童年期未获得稳定情感回应的人,成年后更易通过过度付出寻求安全感,仿佛抓住爱情就能填补内心空缺。 “沉没成本效应”会加剧这种状态:当我们在关系中投入过多时间、精力,即便感到不适,也难以下定决心离开,总期待“付出能换来回报”。而“确认偏误”让我们选择性忽略对方的缺点,只放大零星的温暖,陷入“他其实还爱我”的自我说服。 破解“恋爱脑”的关键,是重建自我价值坐标系。试着列一张“非恋爱清单”:写下除爱情外让你有成就感的事——工作突破、朋友陪伴、个人爱好,这些能帮你意识到:人生的支点从不止一个。 心理学中的“自我分化”理论提示,健康的爱需要保持独立边界。练习“情绪剥离”:当对方的反应引发你的焦虑时,问问自己:“这是我的需求,还是对方的课题?” 真正的亲密,是两个完整灵魂的相互滋养,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。 别让爱情成为唯一的光源,当你自身发光时,吸引来的才是平等的爱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