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绪,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且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的心理状态。有些情绪积极明亮,带给我们舒适与愉悦;也有些情绪消极低沉,让我们烦躁甚至痛苦。 就像长期运行的电脑会产生碎片和垃圾一样,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心理上也会积累大大小小的“情绪垃圾”。有些我们及时处理了,但也有一些,或因觉得难以应对,或因认为不值一提,就被搁置一旁,任其自生自灭。 关于情绪,人们常常存在一种误解:以为情绪——尤其是负面情绪——只要当下“消失”了,事情就算过去,不会再困扰我们。 事实果真如此吗?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指出,为了应对生活压力,我们会逐渐形成多种心理防御机制,其中最常用的之一就是“压抑”。所谓压抑,是指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,会将那些意识层面难以接受的冲动、矛盾或情感排斥出去,压抑进潜意识中,从而推迟需求的满足,或是主动遗忘痛苦,以便轻松面对新的挑战。这种机制虽能暂时缓解焦虑与压力,避免心理冲突,但并不意味着问题真正得到解决。 那些被压抑的痛苦经历与情绪,其实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从意识转入潜意识。随着时间流逝,事件本身或许会变得模糊甚至遗忘,但当时的情绪体验与感受,却一直留存于心。 当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积攒过多,便会主动寻找出口释放,以缓解内心压力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平日温和友善、脾气极好的人,偶尔会因一件小事突然爆发,令周围人错愕不已。原因往往在于,他们在过往生活中积累了过多未被及时处理与释放的情绪,最终导致情绪失控。他们或许本意并不愿如此,只是当压抑已久的情绪如洪水决堤般涌出时,理性与意识已难以掌控。 因此,尽管适度的压抑在生活中难以避免,但过度压抑并不是处理情绪的健康方式。 那么,面对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情绪垃圾,我们该如何应对? 心理学在研究个体心理时,常从三个层面入手:认知、情绪与行为。这三者相互影响、彼此作用。因此,当我们从认知与行为两方面做出调整时,情绪也会随之产生积极变化。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? 一、调整不良认知 理性情绪疗法指出,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。所以,当你感到不开心、郁闷或痛苦时,不妨觉察一下是否存在以下不良认知模式: 1. 非黑即白思维 以极端、两极化的眼光看待自己或他人,例如认为“不是完美,便是一无是处”。 2. 自我中心思考 思考、言谈、行动皆从“我”出发,并认为他人也应同样以“我”为中心。这样的人主观性强,难以理解他人不同的想法。 3. 负性思维主导 看待人事缺乏客观与全面,脑中充斥负面暗示,常武断地认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。 4. 灾难化想象 认为一点小错就会引发极严重的后果,甚至不可饶恕。 5. 情绪化推理 以负面情绪作为认知滤镜,将自身感受等同于现实真相。 6. “应该”式苛求 用理想中的标准,而非现实情况去要求自己或他人。一旦现实与“应该”不符,容易对他人愤怒,或对自己内疚。 7. 归因偏差 将负面事件归咎于自己,而把积极事件归功于外部或运气,这种自我贬低易导致情绪低落甚至抑郁。 若发现自己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认知模式,请有意识地提醒自己:是否存在其他更健康、更全面的看待问题角度?想要情绪更积极,关键在于让思维更具弹性,学会从多角度解读生活。 二、行为层面的调节 与人交流,也与自己对话 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,无人能独自解决所有困境。当我们陷入负面认知难以自拔时,与信任的朋友聊一聊,或许能借助对方的视角,看见问题的另一面。更重要的是,交谈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与慰藉,能赋予我们挣脱负面情绪的力量。 除了向外倾诉,有时候,安静地与自己相处也能缓解情绪压力。比如有人习惯到家前在车里发一会儿呆,有人喜欢夜晚散步,也有人爱在下雨天静坐窗边听雨……这些片刻的“放空”,是与真实自我相遇的珍贵时刻,虽短暂,却能带来巨大的精神滋养。 通过运动等方式释放积压能量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:站在山顶放声呼喊后,心情豁然开朗?这种呼喊与愤怒时的大叫一样,都是对内在情绪能量的释放,有助于缓解压力。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,人除了心理防御,还有“攻击性”需要表达。这里的攻击性不单指打架或竞争,也包括各类有规则的身体活动,如踢足球、打篮球、打羽毛球等。这些运动不仅锻炼身体,也让我们在规则之内以安全的方式释放攻击性,从而减轻内心压力。 经常运动的人往往更乐观、积极、有活力,这正说明运动是清理情绪垃圾的有效途径。 最后要强调的是,情绪调节不能仅局限于情绪本身,它与我们的认知信念、行为模式都密切相关。清理情绪垃圾的过程,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构建一种更健康、更平衡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