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 8月 6日 价值感低的人,总像站在雾里看自己——模糊、扁平,甚至怀疑“我是否有存在的意义”。其实,这种困境并非天生,而是长期自我认知偏差的积累,拆解它,需要一点耐心和具体的方法。 先停止“自我审判” 价值感低的人,心里往往住着一个严苛的法官,总拿自己的短板对比他人的长处。比如有人会想“我赚钱没别人多,能力太差”,却忘了自己曾默默帮过多少人。试着每天写下3件“我做到的事”,哪怕是“今天准时起床”“耐心听了朋友说话”——微小的正向反馈,能慢慢松动固化的负面认知。 用“具体行动”替代“抽象焦虑” 价值感的崩塌,常源于“想太多,做太少”。觉得自己“没价值”时,别陷在情绪里打转,找一件“踮脚能完成”的事做:给植物浇浇水、整理书桌、甚至只是认真做一顿饭。行动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涟漪般带来“我能改变点什么”的掌控感,而掌控感正是价值感的基石。 在关系里“借一点光”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,很多时候藏在他人的反馈里。价值感低的人,容易过滤掉赞美,只记住批评。试着主动和信任的人说:“我最近有点否定自己,你能告诉我,你觉得我有什么优点吗?” 他们的答案,可能会让你发现:原来我在意的“缺点”,别人根本没放在心上,而我忽略的特质,恰恰温暖过别人。 重新定义“价值” 社会总用“成功标准”框定价值:金钱、地位、成就……但价值从不是单选题。有人擅长倾听,有人能把平凡日子过得有滋味,有人在困境里依然保持善良——这些看不见的特质,都是独特的价值。价值感的核心,不是“我有多优秀”,而是“我是否真实地对待了自己和世界”。 走出困境的关键,不是突然变成“完美的人”,而是慢慢学会:允许自己不优秀,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看见。就像土壤里的种子,不必急着开花,先悄悄扎根,价值自然会在某个清晨,带着露珠冒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