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有个词 弃猫效应 当你习惯弯腰,别人就会忘记你原本的高度。 生活里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朋友? 感情里,TA总是优先满足对方的需求,不敢说自己的想法;害怕与人吵架,习惯性妥协;心里委屈得不行,嘴上还笑着说 “没事”。 在职场中,同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, 从来不好意思拒绝。 领导批评不管对错,TA都只会道歉。 生活中的这些人,总是看起来比别人“懂事”、“成熟”,却慢慢把最真实的自己弄丢了。 在心理学,其实就是“弃猫效应”在作祟,了解它,希望我们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、什么是弃猫效应 “弃猫效应” 最早来源于动物行为:被丢弃过的猫,再次被收养后往往会变得特别温顺,生怕再次被抛弃。 但奇怪的是,这种过度讨好的行为,反而可能让主人觉得它失去了个性,最终再次弃养。 心理学家把这种因为怕再被抛弃而改变行为的现象,用到人际关系里,说的就是那些经历过情感忽视或被丢下的人,在新关系里会过度讨好、压抑自己,结果反而降低了自身的吸引力,导致关系恶化。 二、弃猫效应的心理学机制为什么越害怕被抛弃,越容易失去? 心理学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 1. 过度补偿心理当人害怕失去时,会本能地通过“加倍付出”来换取安全感。比如,对方不回消息,就连续发十几条;对方稍微冷淡,就拼命送礼物、讨好。但这种行为容易让对方感到压力,甚至觉得你的付出“廉价”。 2. 自我价值感降低 “弃猫心态”往往伴随着低自尊,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。“如果我不讨好他,他就会离开我。”“我必须完美,才配得到爱。” 这种心态会让你逐渐失去自我,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,很难真正吸引别人。 3. 投射心理:害怕被抛弃,所以先“心理抛弃”自己有些人因为过去的创伤(比如原生家庭被忽视、情感经历被分手),潜意识里认定自己“注定被抛弃”。于是,他们会:过度敏感,把小事解读为“他不爱我了”;提前退缩,用疏离来保护自己。结果,这种消极预期反而会演变成现实的预言。 三、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弃猫 1. 去除“灾难化思维”,建立积极思维。“弃猫心态”的核心是恐惧——觉得失去这段关系,自己就完蛋了。心理学里称作为“灾难化思维”。灾难化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认知模式,指人们在面对日常小事或不确定情境时,会不由自主地将问题无限放大,习惯性地往最糟糕的结果联想,甚至虚构出灾难性的场景,从而陷入过度焦虑和恐惧中。如何破解“灾难化思维”?灾难化思维会让人陷入 “越想越怕,越怕越想” 的循环,行动是最好的解药。 去拓宽你的社交圈、兴趣圈,让自己明白“我的人生不只有TA”。专注职业成长,提升自身价值。你拥有更多选择时,就不会把一段关系当作救命稻草。 2. 健康的关系是相互滋养,而不是单方面讨好。当对方突然冷落你时,别疯狂追问,先冷静观察,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看清一个人,也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思考两人的关系;美国诗人纪伯伦曾说过:健康的爱是两棵树的并肩,而非藤蔓的缠绕。保持适当的“距离感”反而能增加你的吸引力。不要过度付出,付出七分,留三分来爱自己。好的关系是互相滋养,彼此成长。 3. 每天进行自我肯定练习每天花几分钟问自己:“我有哪些优点?”“没有TA,我还能过得好吗?”通过强化自我价值感,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。 四、如果你正被弃猫效应困扰,不用责怪自己,给自己点时间: 允许自己偶尔 “不懂事”,接受自己有需求、有情绪,要相信总会有人看到你本来的样子。 就像那些被温柔对待的猫咪,最终会在安全感里慢慢放松,学会松弛。 记住,你不用做完美的 “懂事鬼”,也值得被世界好好对待。 真正的被爱,是能安心做自己,不用怕被丢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