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觉得无聊?不是闲得没事做,而是我们和世界“断联”了!

瘫在沙发上刷手机,手指划得飞快,心里却空落落的;明明列了一堆待办,却盯着屏幕发呆,啥也不想做——你是不是也常这样,被“无聊”缠上? 很多人觉得无聊是“没事干”,其实不是。无聊更像一种矛盾:心里慌慌地“想做点什么”,可真要动手了,又觉得“啥都满足不了自己”。就像手里攥着遥控器,换了几十个台,没一个能看进去,最后只剩烦躁。这种时候,我们往往会觉得“做啥都没意义”,好像自己和眼前的世界隔了层玻璃,看得见,摸不着。 心理学家说,无聊是“和现实世界脱节”,这话特别形象。就像没连上网的电脑,总在“想连接”和“连不上”之间打转,一会儿弹出“找不到网络”,一会儿又忍不住点“重新连接”,折腾得人更累。 为啥会无聊?多半是这两个“小毛病” 无聊不是平白无故来的,它藏在我们和世界的互动里。仔细想想,让人无聊的场景,往往逃不开两个特点: 一是“目标缺失”。不是没目标,是心里只有个模糊的“期待”,却抓不住具体的方向。就像站在十字路口,心里喊着“我要去个好地方”,却不知道往哪走。这和“沮丧”不一样:沮丧是“我明确要A,却得不到A”,而无聊是“我也不知道要啥,但就是觉得不够”。 二是“注意力悬空”。正在做的事太简单,抓不住全部注意力,剩下的那部分就悬在半空晃荡。比如老司机开熟路时容易走神,新手却手忙脚乱——因为前者的注意力没被占满,悬在半空晃荡,自然就觉得“没劲”。 越刷手机越无聊?大脑在“骗”你 为了躲无聊,很多人会下意识刷手机、刷短视频。一开始觉得挺新鲜,可刷久了,反而更空虚。为啥? 因为大脑有个“贪心”的机制:它喜欢“新刺激”,但看久了会“适应”。就像吃多了糖会觉得不甜,得找更甜的才够味。刷短视频时,一开始觉得“这个有意思”,刷多了就觉得“也就那样”,只能更快地划过去,盼着下一个“更刺激”。 结果呢?大脑的“期待值”被越吊越高,可现实里哪有那么多“超刺激”的事?最后就在“想找更带劲的”和“啥都没劲”之间反复拉扯,无聊不仅没消失,还变本加厉了。 3个小办法,把无聊变成“重新连接世界”的信号 其实,无聊不是敌人,它更像个提醒:“喂,你和世界的连接松了,该紧紧了。”试试这三个办法,主动和世界“连上”: 1. 先停下来,感受“当下” 无聊时,别急着刷手机逃开。先对自己说:“我现在无聊了,可能是该做点能投入的事了。” 然后试试“摸清楚自己在哪”: 摸摸手心是热的还是凉的,听听窗外有没有鸟叫,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——慢慢你会发现,身边藏着很多“能动手”的小事。比如看到茶几上的空杯子,顺手洗了;发现沙发歪了,扶一下。做着做着,心就静了。 2. 列个“随便清单”,从“小兴趣”入手 无聊时总想着“找个完美的事做”,反而更卡壳。不如找张纸,写下所有“稍微有点兴趣”的小事——哪怕是“整理充电器线”“哼首跑调的歌”。 写完闭眼睛,再睁开,选第一个看到的事,想想做它的画面(比如“整理充电器”,就想“把线绕整齐,放进抽屉里”)。然后从最小的一步开始,比如“起身走到充电器旁”。不用管结果,动起来就好。 3. 给生活加点“小不同” 太熟悉的日子容易变“白开水”,主动加点“料”就会不一样。 比如换条路回家,看看新的街景;用左手刷牙,体验点小笨拙;学句方言跟朋友打招呼,逗彼此笑一笑。这些微小的变化,能让大脑从“麻木”里醒过来,重新觉得“生活有点意思”。 说到底,无聊不是来烦我们的,它是在喊:“嘿,别发呆了,该跟世界好好玩玩了。”下次再觉得无聊,不妨试试停下逃开的脚步——或许你会发现,身边的阳光、手边的小事,都藏着能让你“投入”的乐趣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