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“老好人”的标签

在工作或生活中,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人:他们总是面带微笑、脾气温和、乐于助人;无论是在工作中无条件地帮助同事完成任务,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朋友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,他们都习惯于迎合他人的需求和期望;他们受了委屈不敢说,在遇到可以“提要求”的时候,嘴上却总会说"没关系,我都可以,你们定?”这些人被大家贴了一个标签--“老好人”。这些人:心里明明不愿意,对于别人的请求却无法说“不”害怕冲突,总是在关系中退让表面微笑,内心憋屈 很难表达真实的需求和情绪 对别人有求必应,对自己却极其苛刻 有人说这些人善良,有人说这些人老实,还有人说这些人“情商高”,不得罪人。真的是这样吗?这种看似善良的行为。 模式背后,其实具有心理学回避型人格特征,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:他们常常因为过度承诺而感到焦虑和疲惫,时间管理也变得一团糟,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总是被他人临时提出的请求打乱。更重要的是,在人际关系中,这种一味付出的行为往往导致关系的不平等,使“老好人”们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,难以建立平等、互相尊重的关系。他们的过度付出可能被他人视为理所当然,而不被珍惜和感激。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可能导致“老好人”感到被利用,自身利益受损。由于缺乏明确的界限和有效的表达,“老好人”在沟通中常常遇到障碍。他们可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导致沟通不畅,误解频发。这不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,还可能使“老好人”在关系中感到孤立和无助。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的质量,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建立健康、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。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,形成“老好人”心态的原因有很多,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童年经历,二是认知偏差。童年经历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比如在必须顺从家长的环境中长大,会因“不乖”“不听话”“不懂事”受到惩戒;有的孩子在文化或技能学习中表现不佳,被否定和冷落,产生强烈的自卑感;有的孩子被家长认为“不该出现”;有的孩子有先天的缺陷而被边缘化……这些个体都有可能通过压抑个性、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,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,表现出大人所要求的“听话”“懂事”。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偏差主要来自社会道德、家庭期待和文化价值。比如过于强调文化集体主义、牺牲、顺从和谦逊,个体可能认为自己只有通过不断满足他人,才能获得社会、集体、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,从而忽视了自我需求和感受的重要性。要告别“老好人”的标签,首先需要实现自我认知与觉醒。这包括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,识别哪些行为是典型的“老好人”表现,比如频繁无条件地帮助他人、害怕拒绝请求等。更重要的是,要探索自己成为“老好人”的深层原因,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,是否是因为渴望被爱、被认可,或者是对冲突的恐惧。 其次是设定界限。这是告别“老好人”的关键步骤。这包括学习如何明确个人界限,保护自己的时间、精力和情感,不让它们被他人无限制地占用。同时,需要练习说“不”,掌握有效拒绝的技巧,比如直接而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或者提供替代方案,以减少拒绝他人时的内疚感。 再者是提升自信与自我价值感。可以通过自我肯定训练来增强自信心,不在乎他人的评价,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,你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。日常练习中认可自己的价值和能力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