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控感袭来?用“微目标”稳稳接住生活

做了妈妈之后,时间不再是自己的。尤其是孩子生场小病那几天,喂药、哄睡、量体温……忙得像个陀螺,屋子也变得乱糟糟。等到孩子终于睡着,看着客厅里堆积的玩具、没洗的碗筷、满阳台待晾的衣服,一股巨大的疲惫感和失控感瞬间淹没了作者,那种“生活完全脱轨”的感觉糟糕透了,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挫败得想哭。 这种时刻,作者发现写长长的任务清单只会让自己更焦虑,清单上每划掉一个任务,都显得那么困难沉重。后来,作者学会了“微目标日程表”这个笨方法。 比如那个失控的夜晚,作者靠在沙发上,筋疲力尽。没有去想“要把家里彻底收拾干净”,而是思考今晚睡前,自己力所能及地可以完成哪三件最小的、实实在在的事情。第一件:把脏碗放进洗碗机,按下启动键,这只需要1分钟。第二件:把沙发上的靠垫放回原位,把散落在地上的两个玩具捡起来放进筐里,这大约2分钟。第三件:烧一壶水,把保温杯灌满,放在床头,方便夜里喝水——也是1分钟的事。 然后,作者真的就只做这三件。当按下洗碗机按钮时,听到了运转的声音。当看到沙发恢复整洁(尽管只是表面),地上没杂物绊脚了。当温热的水注入保温杯,知道夜里口渴不用爬起来……短短五分钟做完这些,那份巨大的失控感神奇地淡化了。 作者知道还有一堆事情等着,但不再恐慌地盯着那座山。当完成这三件微小但确定的事情后,身体和心情都得到了一个明确信号:“看,我还是能掌控一些东西。”这种“微胜利”的积累,就像在混乱的海洋中抛下小小的锚,即使浪大,船也不至于完全失控。从那以后,每当感到被生活推着走、晕头转向时,作者就会暂停,问自己:当下最微小的,自己能立刻达成的三个目标是什么?然后去做它。这份小小的确定性,往往就是作者情绪的浮木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