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%的情绪问题源于这个错误认知

“他应该懂我”“努力就该有回报”“别人不能对我发脾气”——这些藏在心底的“应该”,正是多数情绪困扰的根源。心理学上称其为“绝对化认知”,即固执地认为事物必须按自己的预期发展,一旦偏离便陷入痛苦。 这种认知像无形的枷锁。 父母坚信“孩子必须听话”,当青春期的叛逆来临时,便会被愤怒与焦虑裹挟;职员执着于“付出就得被看见”,若上司未及时肯定,失落感便会转化为自我怀疑。我们总在预设世界的运行规则,却忘了现实本就充满变量。 更隐蔽的是,“应该”背后藏着对失控的恐惧。 我们用这些标准构建安全感,以为守住规则就能避免伤害。可生活的真相是:他人的想法、事件的走向,从来不由个人意志决定。当“必须”“一定”撞上现实的不确定性,情绪的堤坝便会崩塌。 打破这种认知,需要学会用“可能”代替“应该”。 接受“努力或许有回报,也可能有意外”,便不会因挫折否定全部;理解“别人有权表达情绪,哪怕我不喜欢”,就不会被他人的态度绑架。 放下绝对化的执念,不是妥协,而是承认世界的多元性。当我们允许事物按其本然的样子存在,情绪便会从紧绷的对抗中解脱,生出从容的韧性。
内容来自

免费咨询

推荐心事